人口少子化和高齡化是許多國家的社會發展趨勢。台灣已有230萬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與日本、芬蘭同為老人比例增加最快的國家。這種人口結構的轉變帶來社會資源分配的挑戰。例如在挪威,全國醫生和病人的照護比是1:180,而在照顧機構生活的老人,需要的照護者和被照護者比例比往往高達1:2。另外,挪威住在機構的老人和住在家裡的老人各有五成。也就是一半老人由包括老人公寓和長照機構負責照顧,另有一半是老人的家人親屬照顧。

  然而社會結構改變的同時,年輕一代的生活型態也在改變。白天中年成人多半要上班,他們的兒女多半要上學,使得越來越多的老人難以住在自己的家裡由家人照顧以度餘年。同時,人的平均餘命在改變,一百年前,在芬蘭,平均餘命如同今日的某些非洲國家,只有四十幾歲,人過了四十歲甚至租屋公司拒絕出租,因為擔心來日無多忽然過世使屋主虧本。但現在芬蘭的平均餘命超過八十歲,女性尤其更高。

  生涯發展年齡也在改變,出生到二十五歲以上都在讀書準備就業,二十五歲到三十歲投入職場,到了五十到五十五歲又被迫或自願退休,以平均餘命來計算,一生將有三分之一準備工作、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無工作到自然離世。這使得社會提供生產力的人佔總人口比例比已往低,被撫養的人增加,讓社會資源壓力更沈重。

  要讓這種新社會型態中的人都能有生活品質,對策有以下方向:第一是要找資源設立因應基金,例如挪威以石油收入和高稅收為老年基金。第二是大家要調整對老年生活的態度。年齡不應再是唯一的生活分類鑑別標準。因為有的人到了七八十歲還很健康,早已超過以往法定退休年齡六十五歲。每個老人的身心處境有差異,並非到了六十五歲都一樣,老人不等於病人,老人可能還可以有很多貢獻,也有追尋生命意義的需要和交友學習新知以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第三是大家要不斷討論發展新的公共政策,讓政策更實用公平,以使社會資源有效分配以因應照護需求。例如提高還健康的老人的預防資源投入,增加體能活動與社交活動,延長老人健康處境,以減少失能階段人數增加帶來的高支出。

高齡社會新圖相 公共媒體加強傳播

  關於以上三項對策,除了政府需要努力,然而在官僚制度和立法程序運作需要時間,一項新的政策往往花費數年遊走審查才能付諸實施,而人口高齡化速度卻是相當快速,不斷有新的問題需要被發現成為新的政策挑戰。公共媒體和相關非營利組織可發揮社會功能,來加速社會因應準備成熟度。主要著力點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帶動社會對老年觀念的轉變【備註1】。如老人不等於病人,老人在情感、工作機會、生活資源與其他年齡階層要公平對待。以提供終身學習資源和服務取代大量發給現金成為新的社會福利,以達在高齡社會生活增能之效。老人還可以繼續貢獻社會、維持獨立自主生活,老人與老人相互幫助來減少社會資源支出,又可增加生活意義。

  第二、呈現社會不同處境老人的真實生活,讓公共政策透過公共論壇不斷討論修整,使政策形成更符合民主程序。因為城鄉可能不同,個人期待不同,人人都要被尊重,政策要更透明。

  第三、營造新的因應服務、對話平台和資源整合,使老人生活融合於社會,老人可把握生活經驗延續發展。

  第四、推動老人醫學,減少多重疾病分散醫療行為以及因失智失能不利溝通診斷帶來的誤診風險與資源浪費。

  第五、提供老人新的學習資源,使更多老人因參與社會而有正向情緒維持身心健康。

  每個生活階段都有獨特的生命的價值,兒童不只被視為成人發展之前的一種生活階段,而有其獨特的價值,老年也不等於職場退休後的生活階段,而有其獨特價值。生命的意義不只在於準備就業和離開職場,端看職場階段能否飛黃騰達以供應資源,而是從出生到自然死亡都能得到良好照顧,使每個階段能得到當下的滿足與肯定。公共媒體在高齡化社會,可成為整體生活觀的建構者與實質民主政策的推動者,讓大眾透過對老年的觀念轉變,而生活更有價值和意義,並使日益緊縮的社會資源能發揮最大效益。讓老年生活在未來社會發展更為公平、民主、創新。

備註1:

關於轉變人們對老年的看法,歐洲各國電視媒體已在2005年發展了媒體教育訓練手冊Age into Focus。收集各種造成刻板印象的節目並訪談製作人的反思。可見高齡社會國家的公共媒體已經發動媒體內部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