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就職週年的記者會因為開放中國大陸的媒體記者參與,成為台灣媒體的報導焦點之一。這象徵兩岸新聞交流的更上一層樓嗎?或是並非如此?
回顧來看兩岸新聞交流,馬英九先生的當選總統,使兩岸關係從僵化期轉而進入回溫期,甚至有人認為是快速加溫期。影響所及,有些媒體人將新聞交流看成兩岸關係的指標,從而看好對岸媒體市場。
兩岸新聞交流可追溯到1983年,正式開啟則在1987年,一直以來都呈現不均衡的情況,前往的記者累計已達一萬多人次,來台記者卻不到一千人次。不均衡的現象,主因是兩岸政治與媒體體制不同,這也是兩岸新聞交流的結構問題,不可輕忘。
在馬英九就職演說揭開序幕之後,兩岸在2008年透過海基會與海協會進行過兩次會談,以經貿為主,其中,兩岸文教及新聞交流也是一項重要議題。行政院新聞局在2008年6月宣布,放寬中國大陸媒體來台駐點記者在台停留時間,並恢復新華社及人民日報來台駐點採訪,同時再度開放中國大陸的地方媒體也可以申請來台駐點。2008年11月,國台辦也有善意回應,同樣放寬台灣記者的採訪時間,而且取消必須提早十天申請的規定,同時新增台灣媒體可透過大陸官方指定單位聘用大陸記者。歲末,胡錦濤發表談話(亦即所謂的胡六點),除了回應馬總統的就職演說,更強調要努力化解台灣對大陸的誤會。
前述發展,夾在馬英九的就職演說與胡錦濤的胡六點之間陸續發生。正是此一氣氛,使得台灣方面樂觀期盼兩岸媒體將可對等發行與落地,近日更屢有媒體人認為對岸媒體市場可期,還預言相關科系學生未來可赴對岸就業。問題是,中共能否容許改革派媒體來台,又能否接受對等落地與發行,都頗有疑問。
兩岸新聞交流的本意是促進人民的相互了解,同時加強媒體的良性發展。但現狀卻是,對岸媒體尚難自主決定是否來台以及涉台新聞應該如何處理,顯然受到政治限制;台灣媒體則因看重對岸市場,甚至夾雜母集團的經商考量,受到經濟約束。進一步來看,當對岸媒體仍為黨國所有,來台記者也是「精心」安排的結果,來台記者不論採訪總統就職週年或其他新聞,必然都受限於政治框架,難以真正反映台灣情形,因此不宜對之過度寄望,如果台灣媒體對於對岸媒體或市場產生實際倚賴,必然更令人憂心。
在對岸媒體體制改變之前,台灣不可寄予厚望;未來在兩岸新聞交流上,政府應該促成媒體的自主交流,此一任務雖難,卻非不可達成,這麼一來,不僅可以回歸兩岸新聞交流的原始目的,亦即真正促進兩岸的相互了解,更可以間接以台灣之力,促進對岸新聞媒體的自主發展。
在兩岸新聞交流上,不能只看總統就職週年記者會有無中國大陸記者參與等微觀情形,而應該要看總體表現。台灣未來應該積極推動媒體的自主交流,更應將推動兩岸媒體的逐步對等發行與落地列入長遠目標,如此才能將台灣情況呈現給中國大陸民眾。台灣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與相關科系學生,則必須認清對岸媒體體制的實情,避免台灣善意推動兩岸新聞交流卻反而陷入依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