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報載曾是《聯合報》資深環保記者朱淑娟,在今年五月初於部落格寫下「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提到報紙以露骨標題幫政府寫政績,「我很想哭。」這篇文章廣為流傳,網友大讚,她並在文章中指陳「如果納稅人知道,這個買賣關係還是花的他們的納稅錢,他們會怎麼想?」連環保聯盟前秘書長何宗勳也發文聲援朱,批媒體置入行銷日益嚴重,「如果想將商品變成新聞,只要花一百萬元,當天就有十家電視台播出你的新聞。」
這則報導確令識者震撼,因為馬英九在總統大選前,曾信誓旦旦簽署不作置入行銷,墨瀋未乾,才不過一年就誠信蕩然,誠令人駭異不已!類此利用新聞(非廣告)方式幫政府抹脂塗粉,報導很多政府各部門的政績,到現在才發現,原來是置入性行銷,等於自吹自擂的不實廣告。形同造假行為,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深為社會閱聽大眾不齒。
其實類此的言論早已變成狗吠火車,因為多年來民間社團與學者專家,除不斷提醒媒體善盡職責,剖析置入新聞對台灣民主的傷害,亦認為容易造成政務官的怠惰,惜功效不彰,除非馬政府公開宣布,不作置入,否則還是會繼續被那些不適任的政務官拿來騙政績。
當然媒體不顧專業尊嚴,寧冒失去社會信任的風險,為了五斗米折腰,以新聞版面刊載政績廣告;而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買媒體寫新聞來矇騙納稅人,使政府和媒體沆瀣一氣,反成了「詐欺集團」的共犯,形成專業和道德的雙雙墮落,腐蝕媒體的客觀公正的核心價值,戕害新聞的權威與可信度,讓監督政府的第四權蒙羞,洵為遺憾。
事實上,各部會買媒體置入,並非在影響民意,重點在保官位,讓更高層長官透過媒體看到他們的努力,圖矇騙上級、上上級,無乃官僚文化使然,正本清源之道,還是要破除此種官場文化陋習,始克有濟。
又如,爭議性極大的《農村再生條例》,農委會寧願花幾億元收買媒體製造民意,以逢迎上意,卻不願認真與農民溝通,解決問題。諸如類此的歌功頌德,於人民福祉何益!像過去揭發速食業真相的著名紀錄片《麥胖報告》,除了沒有廣告的公共電視之外,電子媒體全面「淨化」消失。顯然人們所面對的不只是政府,還有最大的廣告業主。
當今主流媒體被獨立媒體(網路)痛擊的關鍵,不在網路發達的技術因素,而是媒體不賣真相賣靈魂,只顧自己的生存,不惜糟蹋閱聽大眾的信任,這才是真正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