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漢維種族衝突愈演愈烈,好奇的讀者會發現,網路發達的今日,衝突事發現場的第一手影音資料卻很難在網上找到,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刻意抹去痕跡。在中國,這種現象見怪不怪。除了網路檢查,各省委宣傳部與中宣部下達給媒體「這個不能寫、那個不能寫」的禁令,從大政方針到民生問題,幾乎每天都有。京奧時看似暫時鬆綁,但奧運過後,中國對新聞的管制甚至有更趨嚴厲趨勢。
更趨嚴厲的觀察其來有自,中國新聞業內叫今年是6521年—6是中國共產黨建政六十周年,5是西藏問題爆發五十周年,以及天安門二十年、法輪功十周年。這使得寫新聞處處是地雷,因為應該報導的事情很多,但因為太容易觸及政治敏感區域,所以可以報導的事情卻非常少。除了正式的官方禁令,以非正式的手段阻撓採訪時有所聞。前一陣子巴東鄧玉嬌刺殺高幹事件,地方幹部為了阻止媒體採訪,發生毆打記者情形。過去還有記者下鄉採訪地方幹部舞弊案,被關在豬圈裡好幾天。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艱難採訪任務,寫出精采報導,該篇報導還是可能因利害相關者向報社高層施壓最後被抽稿。
這種狀況讓許多充滿社會改革熱忱的中國新聞記者,每天的工作如同「在懸崖上跳舞」,因為寫新聞被有關單位「約喝咖啡」(讓人想起過去台灣的警總)的事不時上演。除了官樣宣傳,記者要做深入的調查報導題目必須先經審批,「領導」比較開明有擔待的,記者還可以有一點發揮空間,積極爭取反腐揭弊的題材,與官方禁令賽跑(趕在禁令發出前就報導)。但如果主管「無格」,寫好的稿子都可以被主管拿去「公關」掉(這點在台灣也不能完全避免)。
對於公共工程貪汙、幹部私德敗壞等反腐揭弊類的報導,中共官方還可容忍到一定界線,認為是媒體起著「輿論監督」作用。但在民族主義大旗下,西藏、新疆、台灣等問題極為敏感,在這些議題上,官方絕對不容許出現「新聞自由」,控管極為嚴格。
新近推行的「署證」(中國新聞總署記者證)制度,是便於控制記者的另一項措施。記者沒有「署證」,無法進入政府機關或有軍警公安在場的事件現場進行採訪。媒體所持有的署證有張數限制,而實際人力需求遠在署證發出的數量之上,許多媒體工作者必須在「無證」狀態下很困難的工作。除了數量的限制,發證更可以「過濾」掉官方不喜歡的黑名單,透過發證來限制這批人的採訪自由。一位經常進入中國內地採訪的香港記者表示,海外人士期望中國新聞制度在短期內發生改變是不切實際的。
在一連串令人沮喪的現象描述後,比較值得期待的是,網路崛起為中國的言論自由帶來一線曙光。雖然中國官方對網路進行控制的規模與強度都是世界第一,但流竄於全球無數連結的中國網路英雄們,非常擅長與官方捉迷藏。你刪我貼,你追我跑,你砌牆、我翻牆。最近名為防範色情實為監控網路的「綠壩計劃」被迫延後實施,便是中國網民集體抵制所獲得的成就。這場中國官民網路戰爭的後續發展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