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聞傳播科系的人大概都會在修傳播理論時,涉獵到傳播的社會功能問題。教科書告訴我們,媒體會塑造形象,影響社會大眾對人或事件的看法。作為一個觀眾要認識媒體的力量,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要善用慎用這種力量。這種力量最近展現在真實生活,或許是以後教學很好的例子。

  高雄啟智學校培訓同學在世運期間擔任記者,讓智障者經驗記者工作並對社會有更多貢獻。公共電視新聞報導了這件事,報導中有一小段是一位同學為進行採訪與受訪對象溝通,同學以英語自我介紹。新聞播出後第二天,這位同學住家旁的鄰居向家長問後,因為在電視上看到這位同學,而學生家長也很高興,因為家長從未想像自己的孩子有智障,居然還可以用英語自我介紹,而且在媒體出現。

  這個報導到底改變了誰對這位同學的看法?其實第一位受影響的是學生的父親。其次是附近的鄰居。他們開始對這位智障孩子有不一樣的眼光了。因為這位沒智障的鄰居,也不一定能用英語在公開場合自我介紹。

  據啟智學校老師說,不要講一般大眾,就在高雄啟智學校隔壁的中學的學生,都不一定對啟智學校的同學有太多的接觸和了解,過去甚至有認為啟智學生很髒等等的成見。

  其實我個人十多年前第一次到啟智學校採訪迷路時,在這個學校門口像一位賣小吃的阿婆問路,也曾聽到阿婆對我說,「就是那笨笨的人讀的那間是不是?」可見一般社會對智障者的態度。

  如今,一則報導卻使智障者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有些「升等」了。可見媒體塑造不同族群社會形象的力量,的確在現實社會發生。讓智障者的鄰居不再小看智障者,讓智障者的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比想像的要更棒。也許這是高雄啟智學校所組的智障記者採訪團成功的第一步。願他們困擾已久,得不到的世運採訪證,能獲得到世運主辦當局與市政府的「憐憫」,一視同仁,而從這些小地方看到台灣的進步。這回,或許大家對公部門無能推托,凡沒碰過的事都因沒碰過就拒絕處理的印象,可以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