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有人譏諷媒體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亂源之一,頗有幾分道理在。只要翻開前幾天的主要報紙斗大標題:「學生亮刀 嗆胡志強台奸」、「胡志強談ECFA 大學生亮刀嗆聲」、「男大生抗議ECFA 嗆胡又揮刀」、「大學生嗆胡遭制止 亮美工刀」等等,還有醒目的圖文,譬如:「有備而來?」、「抓狂、亮刀」、「口袋裡搜出美工刀」、「拉扯…發現美工刀」等等,若還沒看報導內容,浮上心頭的大概是那把「刀」影,自易產生暴力的感覺,然後會認為怎麼大學生變成這樣?等等……諸如類此的負面的印象,即便是內容未必如此,亦都難以抹煞。

偏偏近一年來,藍綠又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爭議不休,並無適中的立場,誰都難說服對方,幾呈兩極化,自然會衝擊影響校園的正確認知和態度,如果媒體不能自律,報導事實真相,或刻意編排操弄,譁眾取寵,或採「主觀建構」式的編寫,只會徒然添亂和誤導,反未能善盡社會責任,無異是樁憾事。

若仔細閱讀這些報紙的報導內容,不難發現兩名大學生,是一先一後的嗆聲,後面的鄭姓學生則是在興大職員和胡市長隨扈制止時,於拉扯混亂中,情急之下才掏出美工刀,只是揮舞「護身」(沒推出刀片。按照律師的法律見解,學生常會使用美工刀等工具,難謂「無正當理由攜帶」)。換言之,鄭姓學生應是一種保護自己的「自衛」動作,並非是拿美工刀衝到胡志強身邊(旁有隨扈、職員),而是情緒激動地衝到正欲離開的胡一行人前面嗆聲,當被圍住時才有美工刀掏出的動作,顯然屬於言行上的驚慌失措層次,扯不上「嗆胡又揮刀」的圖謀,或是先「亮刀」威嚇以「嗆胡」等等;但一經媒體誇大渲染報導後,卻淪為「亮刀嗆聲」疑似暴力的事件,輿論復未查證事實真相,就借題發揮,予以一陣撻伐鞭打,實不無過當,此對言論自由或民主教育,皆屬負面,洵為遺憾。

台灣民主經過寧靜革命,得來不易,儘管有政治惡鬥,但基本上,還在言論自由範疇內,動口不動手。不同陣營的政治人物表面上雖吵得不可開交,私下卻並非如此,往往把酒言歡,相當熱絡;況且如今表達意見的管道很多,亦無使用暴力必要,因此會有人在網路上發表一些激烈的言論,或鼓吹「撲殺馬英九」等文字,都不會讓人認同和支持的,並且觸法甚至坐牢。

然何以社會仍會產生類此非理性的言論?實值得吾人省思,此與媒體長期以來對政治新聞的「主觀建構」編寫不無關係,亦易產生夾議夾敘、平衡偏頗、轉述謬誤等缺失,衍變成濫用「第四權」,製造社會和政治對立,甚或淪為八卦爆料的資訊垃圾,幾無視新聞專業及倫理,變成被人詬病的公害和亂象,自須有「在法律之下」(under the law)的認知和自律,不能恣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