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傳達的價值觀常常是媒體識讀教育在意的問題。綜藝節目的主題選擇與表現方式甚至對白,都常有意無意的呈現某些價值觀。過去國內相關的爭議不少,例如整人遊戲、有色笑話等。但是綜藝節目就只能傳達這些價值觀嗎?其實未必,來看芬蘭猜謎節目的例子。

  芬蘭有個老人節目其中有段猜謎單元,充分運用電視台新聞部的資料片為素材,每次播放幾段片段的新聞片,然後請觀眾猜是那一年的甚麼事。我在芬蘭的時候,有一回這個節目播放了三段影片,主題是芬蘭歷史上偉大的人物,要被選為這種猜謎人物自然是社會公認很有影響力也非常受尊敬的人。結果三個主題人物的第一位是曼那漢,他是二次大戰時,率領芬蘭軍隊抵抗俄國的將軍,戰後成為芬蘭總統。第二位是西貝流士,這是以寫芬蘭頌而世界知名的音樂家,畫面是他出殯的過程。這兩位大概沒有什麼疑問,但是第三位就很值得我們討論了。什麼人可以和前兩位一樣的身分地位呢?結果是佩卡,他是一位公衛醫生。

  這位醫生所以被肯定為對社會有不朽貢獻的人,是因為他在芬蘭東部卡拉理亞地區執行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健康促進計畫,有效改善了此區的患病率。當時這位醫生到東部,發現很多幼稚園的孩子沒有爸爸,孩子的父親大都早逝,原因是那時窮困加上健康知識不足造成的飲食習慣,大家吃很多奶油,常常一片麵包塗厚厚一大塊奶油,日子久了很多人都有心血管疾病死亡。佩卡看了很同情,於是主導一項大型區域健康促進計畫,說服大眾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最終影響該區民眾健康和生活品質。要改變民眾的習慣並不容易,因此這項成就使這位公衛醫生受到尊敬,在電視節目和許多後續的一般雜誌報刊屢屢被重複提起。這項計畫後來也成為歐盟與世衛組織的經典計畫讓芬蘭與有榮焉。

  我在芬蘭公視見習時,碰到這個節目的製作人,她做過政論節目,就像台灣的名嘴論壇,也做過體育節目,很重視健康。由她來製作老人節目時,融入懷舊與自己對歷史政治的認識,而有以上的猜謎單元。當時我只是覺得新鮮有趣,但幾年以後的現在,看看台灣的政論節目製作心態以及我們的綜藝節目,不由得對這位製作人表示敬意。她把節目規劃得活潑有趣,而在節目中,實施公衛計畫的醫生也能成為猜謎主題。她告訴我,芬蘭人無處不求知,求知是樂趣,而紀念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管有名的還是沒名的,這是芬蘭人的態度。我們社會近年來從SARS到H1N1,也碰到不少公衛問題,另有社會重大災害歷經各種救難,接下來還有衝擊經濟的EGFA,不知有哪些以智慧和良知扭轉局面的關鍵領導人物,值得我們像芬蘭人對佩卡醫生一樣尊敬,又有幾個電視節目願意在新聞報導以外,給予這些努力減輕他人痛苦的專家更多的掌聲和肯定,並從回顧他們學到更多面對未來的想法。

  電視節目常是娛樂取向而不必被期許文以載道。但是製作節目的方式會傳達價值觀是事實。綜藝節目亦復如此。綜藝節目是什麼樣子,難免反應社會文化,也可以影響大眾品味和想法。我們不必因為近年有色笑話和物化女性的綜藝節目而失望,也不應以為這就是綜藝節目的本質。記得三十年前台灣也有「分秒世界」、「一分一秒」、「錦繡河山」等益智節目,節目內容的文學爭議還可以引起報紙的討論。那時是政黨控制時代,我們反而有這類純淨的節目在傍晚時段。也許不必懷念過去,但什麼體制的媒體生態能讓我們的觀眾有更不理盲反智又活潑有趣有正面社會價值的節目還有討論空間。

  國內教育界曾有一陣子芬蘭熱,大家耗盡公費去考察,但似乎很少人注意到芬蘭的電視節目都在做些什麼,他們對健康促進和追求新知的熱情屢屢呈現在電視節目。芬蘭多次拿公衛醫生為討論主題一方面是這個國家樂在求知的表現,但也是受惠於公共電視制度才能讓這種價值觀的綜藝節目取向存在。如果我們覺得心嚮往之,也可以一起來想,台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鼓勵支持如芬蘭這樣獎勵多元價值而非價值混亂的製作價值觀和製作技巧,讓政治人物以外的一些對公眾有貢獻的人獲得該有的掌聲,並以此豐富大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