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跟「媒體素養」有差別嗎?
文/陳世敏
本書既然把媒體素養當作一個學術領域來看待,那麼,學術討論的第一要務, 就是界定此一領域的範圍是什麼, 不是什麼。前面已經借用這個領域的主要學者和主要機構的看法,舉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媒體素養定義。 綜合起來, 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
表1.1 「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的比較
媒體識讀 | 媒體素養 | |
主要內涵 | 認知能力 | 認知、態度、觀念、行動 |
目標 | 防疫主義 | 準備公民生活 |
主體 | 媒體消費者 | 公民 |
脈絡 | 消費選擇 | 公共領域 |
主要教學活動 | 文本分析 | 媒體產製與近用 |
願景 | 個人資訊健康 | 健康資訊社區 |
第一,媒體素養所說的「媒體」, 指的是現代的大眾傳播媒體 。
第二,素養是一種能力狀態,包括理解媒體、分析媒體、使用媒體、產製媒體內容等相關能力。
第三,素養的養成和目的,須經學習或社會化的建構過程,受文化歷史脈絡的影響很大,各國情形不盡相同。
第一點和第二點各家說法差異不大,關鍵在第三點。第三點的意思, 是說媒體素養就是媒體識讀,就是英文的media literacy;但仔細察看各國歷史發展和社會情境,媒體素養與媒體識讀,還是有先後、層次、理念、方法、目標之不同。在讀過第二章各國媒體素養社會是之後, 你應當更能掌握各種定義之間的小異之處。表1.1以摘要方式,來幫助你理解媒體素養和媒體識讀在幾方面的不同。
這樣的區分,只是為了方便說明, 是相對的比較, 不是絕對的。
首先談媒體「識讀」。「識讀」(literacy) 是指對文字的聽、說、讀、寫,是上學接受教育的第一個目的 。可能是理所當然的緣故吧, 媒體教育中的「識讀」 活動,聽和說不見了,反正大家都會,所以學校不用教;這當然是個大誤解,聽和說的學問才大呢。這個問題在本書範圍內,不討論。
「識讀」剩下了讀和寫。媒體識讀一開始就專注在印刷媒體的閱讀,書寫從此不見了。媒體識讀的內涵,剩下閱讀,是透過培養認知能力來分析印刷媒體。慢慢的,「閱讀」的對象從文字擴展到電影、照片、圖畫。當我們說我們「閱讀」電影、照片、圖畫的時候,「閱讀」兩字,是比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
從「識讀」入手的媒體教育,有一個歷史預設:長久以來媒體的訊息充斥著暴力、色情、藥物、酒精、煙草訊息,荼毒著青少年,就像病菌噬人。所以, 面對媒體,要學會防身術,有能力指認「壞」資訊,然後一躲了之。這是保護主義, 也是預防接種主義心態。簡單說,這就是先接受預防接種,身體就有抵抗力的媒體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標。
「識讀」論者,視預防接種的主體青少年為市場上的消費者。耳聰目明的消費者,資訊選擇的原則,按照教師兄長的教導,首在趨吉避凶。只要把洪水猛獸擋在門外,教育便功德圓滿。因此,「識讀」在學校的主要媒體教育活動,是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的對象涉及所有印刷媒體、電子媒體,跨越新聞、廣告、娛樂領域;分析方法從計算平面媒體的則數和面積開始,一直到跨文本比較和複雜的符號學分析,不一而足。教育理念是:學生學會了「識讀」知識和技巧,便能善選資訊,小心消費,保持個人的資訊健康,免受污濁的資訊環境污染。
相對(請注意:是「相對」,不是相反)於識讀論而言,媒體教育的另一個立場或教育觀點,可以泛稱為「素養」論。「素養」論者,的媒體教育主要內涵,跨越各個能力領域,從認知、情感、態度、觀念到行動,無所不包。教育者視學校教育是學生未來公民社會生活的準備工作;媒體是環境現實的一部份,也是現代社會的公民論壇。「素養」論的教育理念,接近一般人琅琅上口的口號「健康社區,匹夫有責」,所以在促進「健康資訊社區」的教學上,特別強調了媒體訊息產製和以公民發聲為目的的媒體近用。我們在第十三章還會回來,進一步解釋什麼是「媒體近用權」。
經過以上的必比較, 我們可以在這裡作個結論:
第一, 媒體識讀和媒體素養, 都是media literacy,不過在內涵、目標、主體、脈絡、教學或動、願景等方向上,不盡相同。
第二, 前述的不同,原因在於時間先後及倡導者的教育觀點。媒體識讀是早期道德家倡導的,他們眼中看見大眾傳播媒體急速發展所帶來的弊病,所以把媒體妖魔化了。觀念上如此,作法上就是「解毒」。至於媒體素養觀念發展,時間稍晚,行動者大多是教師,他們把當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問題看成文化環境問題,所以解決之道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公民教育,作為進入成人社會的「準備」工作。
第三, 還有體制與理論基礎的不同。識讀的觀念,主要源於大眾傳播採取商業體制的美國,學術理論受到行為主義, 尤其是刺激與返應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的影響很大;當然,素養的觀念也受到商業體制和行為主義的間接影響,但總的來說,直接影響係來自公共廣播體制和大眾文化研究、符號學研究、媒體政治經濟學、英國文化研究、美國媒體批評等學術領。
關於媒體體制如何影響個人和社會, 如何構築環境,我們在第六章「媒體體制」將會詳細說明。 本書採取「素養」論,對媒體素養作為一個學術領域及教育實踐,有必要在這裡先詳細分析這個領域的學術基礎。(引自吳翠珍、陳世敏編著(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註釋:
[1] 「媒體」又稱「媒介」,是英文medium (複數作media),中文用法中原則上是同義字, 但也有例外。 習慣上,比較偏向指涉內容時, 稱為「媒體」,如新聞媒體、廣告媒體;文意比較偏向指涉物體或介質時,稱「媒介」, 如電視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空氣是傳播疾病的「媒介」之一。
台灣的新聞工作者口中, 稱新聞媒體和新聞媒介的, 約各佔一半;廣告工作者口中,幾乎只稱廣告媒體,不稱媒介。至於什麼是「現代大眾傳播媒體」,本書在第五章「媒體形式」,將有說明。
[2]上學的第二個目的,一般認為是培養計算能力(num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