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介紹               
文/本刊編輯

本文說明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如何成為媒體素養知識體系的一部份。1970年紐約大學教育學院「文化與傳播」學系成立媒介環境學博士班, 負責這項計畫的,是系主任波斯曼(Neil Postman)。

何謂媒介環境學

所謂媒介環境或媒介環境學,指的是:
 
  研究人、訊息、訊息系統的互動。詳細地說, 媒介環境學研究傳播媒體如何影響人類的看法、感覺、理解、價值觀,以及我們與媒介的互動如何促進或妨礙我們的生存機會。「生態」一詞,指的是環境—-其結構、內涵、對人的影響。畢竟, 環境是一個複雜的訊息系統,規範了我們的感覺和行為。 它構築了我們能看,能說,因而能做的事情。    (Gencarelli,2006, p. 214)

  媒介環境學把人類的訊息世界,看成環境。媒體或科技在這個環境中,與人互動。每一次新科技或新媒體引進社會,人類的環境(或文化)就會連動,隨之產生一系列有形無形的變化,改變了環境。如此周而復始 (註釋1)。

  媒介環境學受到科技決定論者麥克魯漢的學說影響很深。波斯曼本人也是著名的媒體批評家,尤其關心電視顛覆了一代的教育制度,苦口婆心提醒中小學老師,媒體是教育的環境,你不能逃避,只能面對。就在這樣的氣氛下,媒介環境學的四個主題 (註釋2),就包含了媒體素養教育(當時使用的字眼是「媒體教育」)在內。

  根據波斯曼的學生Gencarelli (2006)的論述,媒介環境學觀點之下的媒體素養,有三個要點。

  第一,媒體影響了教育,因此媒體必須成為教育的一個主要科目。就媒體影響教育而言,教育制度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期:口語、書寫、印刷。口語世界的學習,靠記憶;書寫和印刷時期的學習,學習的材料、思想觀念都可以保存下來,供日後翻閱參考。就這樣,在書寫和印刷時期,我們不需要費力去記憶,可以把精力花在訊息的思考、分析、整合上。教育與學習的過程大為不同。

  就媒體必須成為教育的主要科目而言,基於同裡,教師的職責不僅在於科目的內容,也在於指出學習方法的本質。瞭解自己如何學習,也瞭解這種學習方法的後果,變成教育工作愈來愈重要的事。

  第二,媒體環境是媒體素養的一個形式。依上述,那麼通識教育應當引進媒體素養或重視媒體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波斯曼明白地鼓吹媒體素養教育,時間上甚至比英國電影學院的媒體素養教育稍早(註釋3)。這些年來,英國的媒體素養教育開枝散葉,成為英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可惜,美國卻落後很多。

  第三,波斯曼版本的媒體素養,與美國其他學者不同的是,波斯曼自始擁抱文字素養,因為他對文字創造人類文明這件事,情有獨鍾。

註釋1:台灣媒體業界分析媒體的市場消長現象, 稱之為媒體生態,與此處所說的媒介環境學關係甚少—-雖然英文同為media ecology。

註釋2:媒介環境學的其他三個主題,是媒體歷史、媒體研究、媒體批評。

註釋3:本章作者不盡同意Gencarelli 的說法。英國電影學院的媒體素養教育,是大規模的、體制性的。在此之前,英國已經有許多相當有系統的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廣活動。 請參閱本書第三章「英國」媒體素養社會史, 或貝金漢(David Buckingham)著「媒體教育」(巨流,2006)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