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關鍵詞:置入性行銷
特約記者/王淳眉

  置入性行銷(Product placements)是現在廣告裡很重要的行銷手法。廣告代理商或者行銷公司,以購買的方式在節目、電影、戲劇、新聞等傳播管道,放置客戶的產品,透過特寫或者配合劇情以不斷出現的方式,使觀眾在不易察覺的情況下,接收特定的訊息或者理念。       

  Product placements原意即是由行銷4P概念裡頭,把通路(Place)的概念放大,以訊息出口多元為目標的方式,來進行傳播的手法,並達到廣告效果。根據根據美國行銷學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對於廣告的定義,「置入性」具有四個條件:1.付費購買媒體版面或時間、2.訊息必須透過媒體擴散來展示與推銷、3.推銷標的物可為具體商品、服務或抽象的概念(idea)、4.明示廣告主(sponsor)。      

  種類方面,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陳炳宏把置入性行銷的種類規範為以下四種:一是「政策置入新聞」、二是「政策置入節目」、三是「商品置入新聞」、四是「商品置入節目」。前兩種在政府、政黨傳遞訊息,或者宣揚政治理念、政績時為常用的手法,利用置入性的方式來隱藏消息來源為政府或政黨,除了可以降低觀眾對於訊息的反感度之外,更多時候是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訊息,進而被訊息影響。       

  《007》系列電影則是置入性行銷資歷最長久的商業電影。男主角開的跑車,戴的手錶都是置入性行銷的工具。在台灣,偶像劇也是近年來廠商喜愛的置入性工具之一。在偶像劇裡頭所出現的銀飾、金飾,男女主角穿著的品牌,都會在專屬社群裡引起注意,尤其台灣的青少年族群的消費能力不能小覷,因此,對廠商來說,大多有助於商品的銷售或者帶動討論商品的話題。另外像是把旅遊地點置入戲劇當中,也是最近常用的行銷手法。台灣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韓劇《冬季戀歌》,除了當時男女主角的穿著打扮引起風潮外,更有旅行社推行《冬季戀歌之旅》,以旅行韓劇裡頭唯美的景點為號召,讓觀眾有機會親身體驗劇情裡的氛圍,更間接帶動了韓國的旅遊商機。       

  而置入性行銷手法的爭議在於,因為這樣隱藏的手法,使得觀眾容易對於訊息降低判斷的能力。對於廣告,觀眾還有基本的認知或者抗拒,但對於置入戲劇、新聞、節目裡頭的商品,觀眾常會無法分辨。而政府透過置入的方式來進行政令的宣達,台灣是不是有公共的媒體空間讓不同立場的人,可以對於政府進行批判或檢視,否則讓小老百姓面對政府有錢有勢的柔性轟炸,這樣的不對等,是政府一種另類「管制新聞」的手法。

延伸閱讀:置入性行銷:爭議與解套/陳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