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科書的現代陷阱

2006-09-09 09:54:13  來源: 南方都市報   作者:秋風

中國觀察之秋風專欄
  
  上海編輯出版了一套看似全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有報導說,這套新版標準歷史課本不再探討戰爭、王朝和共產主義革命,而是把更多的筆墨放在經濟、技術、社會風俗和全球化等多種主題上。

  應當說,出現這麼一套歷史教科書是一個可喜的事情。長期以來,中學歷史教科書是一個體系一統天下,用現代教育的理念來衡量,這是反常的。教科書市場上也應當存在競爭,且這種競爭不應僅限於同一歷史敍事框架下不同教本之間的競爭,也應當是不同敍事框架間的競爭。

  上海中學歷史教科書令人欣喜的地方就在於,它突破了原有的歷史敍事框架。

  人類最早的知識肯定是歷史知識。人天生就有一種瞭解前人在幹什麼的本能興趣。在前現代的社會,尤其是中國,歷史學是最重要的知識部門。不過,思想史的研究也表明,現代性本身也是以一種歷史意識的形成為標誌的,這就是進步的觀念。按照這種觀念,人類的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而且,這種發展乃是一種非人所能控制的力量驅動的。

  這種觀念深刻影響了19世紀的歷史學。這個世紀是社會學的世紀,用我朋友劉海波常說的一個詞,「社會學的心靈」控制了歷史學。這幾十年來通行歷史教科書的敍事框架,就是這種“社會學的心靈”的產物。在這樣的歷史敍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某種抽象的力量。

  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下卷有一章專門討論現代歷史學的總體特徵:這個時代的歷史學家「不但拒絕承認某些公民有能力支配全民的命運,而且認為全民本身也沒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境遇。他們有時認為人民受剛直無私的天意擺佈,有時認為人民受盲目的宿命支配。在他們看來,每個民族都由於它的地理位置、起源、歷史和性格,而與它完全無力改變的某種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些歷史學家把歷史劃分成不同階段,並且證明,他們所相信的那種力量推動著各個民族沿著這樣的階段在爬升。這樣的步驟是歷史的必然,任何人都無法自由選擇。

  現在,上海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取消了帶有那個時代印記的歷史階段論—其實,專業的歷史學界早已經不再這樣敍述中國歷史了,但從學術圈傳播到學校,卻遇到了很多梗阻。

  不幸的是,該教科書似乎被另一種「社會學的心靈」控制了。「文明」成為歷史發展的主角。其實,這樣的敍事框架並不新鮮,19世紀末西方歷史學界就有學者從「文明」的視角敍述歷史。然而,所謂文明,同樣不過是一個抽象的力量。

  表面看起來,這些現代歷史敍事試圖把歷史的主角從帝王將相更換為平凡的人民,仿佛要證明,每個人其實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很有民主精神。但這裏的人民是模糊的,無所指的。在那些“文明”視角的歷史敍事中,人被文明吞沒了。文明具有自己的生命和演變邏輯,其每一個變化都帶有必然性,人不過是文明大潮中無足輕重的浪花而已。

  置身於這樣的歷史,每個人都有一種最深刻的無力感。還是引用托克維爾的話吧:「我們在閱讀貴族時代歷史學家的著作時,特別是在閱讀古代歷史學家的著作時,總覺得那時候的人只要將自己治理好,就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和管理好同胞。而我們在閱讀現代人寫的歷史著作時,則會覺得人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周圍的人,都無能為力。古代的歷史學家教導人們自主,現代的歷史學家只教導人們學習服從。在現代的著作中,作者總使自己顯得偉大,而把人類視如草芥。」

  這樣的歷史也取消了道德和正當。傳統的帝王將相史是通過歷史教誨道德,不光是個人的道德,也包括政治的道德。「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每個歷史角色在歷史中都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現代的宏大歷史敍事卻把個人淹沒在某種抽象的、個人無從掌握的力量中,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必然性的控制,當然也就無須承擔責任,哪怕犯下最邪惡的滔天大罪,也可以以歷史的必然性來為自己開脫。這種無視道德、否定個人責任的歷史敍事,恐怕要對人類現代歷史上的人為大災難承擔很大責任。

  筆者讚賞一切旨在實現歷史敍事多元化的努力,但在編寫面向中學生的歷史教科書時,恐怕還是需要堅守某種道德共識。筆者倒是期待著有一種回歸傳統歷史敍事的教科書,參照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給學生們講述一些活生生的人物與故事,除了讓他們獲得歷史知識外,也能讓他們初步掌握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政治上的正當。那種宏大的歷史敍事框架,也許根本就不適合於用來教育中學生。(作者系北京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