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關鍵詞:青花瓷
文/本刊編輯
青花瓷,又稱「藍花」、「白釉青花」或「白地青花瓷器」,它有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多個品種。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先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因而達成永不褪色的效果。鈷料燒成後會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根據記載,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雍正、乾隆時發展到了最盛。
明清的青花瓷主要來自江西景德鎮。景德鎮窯廠有官窯與民窯之分。官窯青花瓷精細、華麗,是專為官方人家的使用而製作,日後也因其品質較佳成為拍賣市場收藏大宗;民窯青花瓷則流露民間畫工的純樸個性,奔放飄逸的寫意畫風別具一格。但無論官窯或民窯,青花瓷製作工序繁雜,至少經六七十人次之手方能完成一件瓷器。
最近幾年,清代官窯青花瓷器已經成為收藏市場的主流,2000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清雍正的「青花五蝠九桃紋橄欖瓶」,以1104.5萬港元的高價成交,創造了當時的拍賣記錄。2005年香港蘇富比拍賣出的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龍鳳爭珠圖雙龍耳扁壺」,以3633.68萬元人民幣成交。2006年香港佳士得又以1437.36萬港元的高價,成交了一件清乾隆「青花躍龍捧壽紋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