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可能成因分析與諮商輔導策略
彰師大輔導諮商系 王智弘教授

  網路成癮雖已成為大眾朗朗上口的習慣用語,但大眾對於網路成癮的認知素養相當有限,網路成癮類型若依照網路使用的內容加以區分,共可分為五大類:(1)網路之性成癮:沉溺於網路性相關網頁,或沉溺在網路情色活動中。(2)網路人際關係成癮。(3)網路強迫行為:沉溺於網路遊戲、線上賭博、網路購物等活動,不可自拔。(4)網路之資訊超載:沉溺於網路資訊蒐集活動。(5)網路之電腦成癮:凡對於網路上所刊載有關電腦的操作資訊(如:外掛程式、遊戲金手指、破關秘笈等)相當沉溺。

  而網路成癮症為真實生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人際問題、健康問題以及時間管理問題等。但是要確認一個人是否有網路成癮的現象,仍是需要一套客觀的量化評斷工具加以診斷。

一、網路成癮成因分析

  網路成癮行為的成型並非只是與網路環境的社會特性有關外,更與網路的基本心理特性有關。網路對於民眾有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與跳脫性的心理特性,在匿名性的部份,網路使用者可以隱藏自我的身分、降低個人在網路社會的責任感,但是匿名性亦會造成個人的去社會化與道德退化,讓人原本受社會規範壓抑的攻擊、性、恣意等本性顯現出來。

  網路的虛擬特質,也提供了當事人角色扮演的機會,體會不同於真實生活所沒有的經驗,並且虛擬性提供了使用者擴大人際網絡的可能性,但是也造成了成癮者對於真實與虛擬生活的混淆問題。

  此外,網路的便利性讓人在公共場所藉由無線裝置悠遊於網路世界,並得到工作、娛樂層面上的滿足,這些滿足感是快速且立即順應使用者需求而填補。

  最後網路的跳脫性是指網路的超文本連結與文字使用、隨選視窗的跳脫性,原本跳脫性可讓網路使用者介面變得多元活潑,但是也造就了火星文與注音文的網路文字型式。此外,網路之多元跳脫性亦可能造成網友產生思考不自主跳躍或不易專注的現象,並容易在網路世界中迷失,忘卻了上網的原本目的,耽誤了現實世界的工作與學業。

  除此外,個人的心理因素也是網路成癮的一項重要因素,因為網路會成為逃避真實生活問題的臨時避難所。若一個人較缺乏自尊、缺乏社會支持情感寄託、家庭功能不佳、生活無聊、人際衝突、課業工作的挫折,都有較高的機會成為網路成癮的危險群。同時成癮當事人可能還同時合併有其他精神心理問題,諸如憂鬱症、焦慮症、過動、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懼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違常等。

二、網路成癮的輔導策略

  成癮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有不同的輔導策略,在學校方面,校方要協助當事人加強其多元化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技巧的訓練,並協助釐清其生活目標與學習時間的規劃、協助運用重要的他人(如父母、好友)適當的規範與約束。

  在家庭方面,父母親應儘可能對電腦設備的擺放位置多費思量,宜裝設在家中公共區域並使當事人有機會與家人互動溝通。父母親應學習如何有效與兒女溝通的方法,並非一味的責罵與限制就會有效成功遏阻成癮,父母親在治療過程中應避免不必要的緊張關係。再者,加強當事人覺察力與自制力訓練,提供替代性的娛樂活動給孩子也是家庭環境中對改善成癮現象不可或缺的一環。

  對於專業諮商師在輔導網路成癮的個案時,可以個別運用「個別諮商」與「團體諮商」的方式進行。

  在個別諮商方面,起初在接觸個案時,可以先以陳淑惠與柯志鴻的網路成癮量表判定當事人是否為網路成癮者再行輔導。其次,諮商專業人事要注意的是,輔導的目標並非在「戒除」上網,而是在「合理的」上網,諮商師要協助個案如何合理上網,並控制自我的時間,而不是叫他們排除網路世界,諮商的目的是要協助成癮者能平衡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差距。

在輔導當事人的過程中,王智弘建議諮商步驟應包括:
(1) 「覺」─協助當事人察覺自己已經過度使用網路了。
(2) 「知」─讓當事人知道自己成癮現象的背後心理潛在原因。
(3) 「處」─協助當事人去面對潛在的心理問題。
(4) 「行」─協助當事人發展出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畫並落實執行並提供當事人其他替代性正向活動。
(5) 「控」─協助當事人培養自我監控的能力。

  輔導員在諮商的形式上,也可以透過電子郵件、MSN、聊天室、skype等線上即時互動軟體與當事人進行輔導,畢竟網路是成癮者最熟悉的溝通工具。

  在團體諮商方面,諮商師可採用網路社群團體的方式,讓同樣有成癮者的網友在線上交流心情,透過線上團體的支持是可以藉由彼此打氣來協助當事人改善成癮現象。此外面對面的諮商團體也同樣可達到顯著的諮商效果,透過情緒支持與自我成長團體以及人際壓力管理團體的課程階段設計,是具有其可行性的。(摘錄/蕭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