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的享樂地獄—網路成癮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柯志鴻

  當人投入於一個活動或者是專注於一項興趣忘寢廢食時,其實也是一種成癮的症狀。人或多或少都有成癮的問題,差別只是在於程度的輕重之分。那麼哪些才是要真正接受治療的網路成癮主要病患群?首先要制定出醫師診斷準則。

  在過去的三個月內,凡出現適應不良的網路使用,造成臨床上顯著的功能缺陷或壓力即為網路成癮的臨床定義。有九項網路成癮疾患的診斷指標,凡只要符合六項指標者即為網路成癮:(1)整天想著網路活動,(2)多次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3)耐受性:需要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滿足,(4)戒斷症狀:若幾天沒有上網就會情緒低落、焦躁或無聊,並且要想辦法上網來解除上述痛苦,(5)使用網路的時間已經超過自己原先的期待,(6)持續的想要將網路活動停止或減少,但多失敗,(7)耗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的活動上或離開網路上,(8)竭盡所能來獲得上網的機會,(9)即使知道網路已對自己造成生理或心理的問題,但仍持續上網。

  此外在日常生活功能方面,凡只要符合下列一項,即應找專業人士協助:(1)反覆的網路使用造成無法適當扮演在學校或家庭的角色,(2)對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3)因為網路使用而違反校規或法律。

  一般大眾認為網路遊戲成癮者,是不會知道自己已沉溺於遊戲的行為中,並且不知道遊戲成癮是一件不好的事。然而根據精神科臨床治療訪談得知,網路成癮疾患,多半都知道自己有成癮的症狀,同時也知道玩線上遊戲在外人看來是一件「不好」的事。

  因此過去在輔導大學生二一的網路成癮個案時,個案經常認知道長時間玩遊戲是不好的,但是「那一瞬間」的失控,往往造成個案不可自拔身陷遊戲世界之中,一轉眼往往已經是隔天早上,嚴重影響正常作息。

從精神醫學角度 解讀網路成癮行為

  網路成癮的大腦運作,其實與毒品成癮的運作相似,成癮的現象無論是在玩遊戲或吸毒的過程中,都是為了逃避真實社會壓力,而只會想到最快樂的事情。只要某個成癮點的扣板機被觸發,人類的理智是完全無法發揮作用。人類的大腦在處理事情的功能上,情緒的決策往往比理智性的決策來得快,因此許多人會在衝動之下,做出把信用卡刷爆等非理智之事,但是當事人都知道這樣非理智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情緒的決策驅使力,往往會比理智決策來得快速。

  網路的遊戲世界,提供了網路成癮者正向情緒的滿足效果,並有助於緩解真實社會的負向情緒,這樣的正向經驗會使得大腦產生記憶與學習的效果,此時神經內分泌系統會分泌出一種物質「多巴胺」(dopamine),該內分泌神經傳導物質,會直接強化人類的情境感官功能,並且將玩遊戲的正向情緒經驗相互連結。由於內分泌的神經傳導相當快速,往往在當事人不自覺的情形下,就長時間沉迷在網路的遊戲世界中。

  多巴胺特別在當事人看到遊戲世界的動畫、情結與擬真性聲光效果時,會促使大腦的多巴胺物質快速分泌,使人的「專注力」提升,「記憶力」也特別好,因此促使成癮當事人只會回憶起玩線上遊戲時的快樂情緒,一但當事人遇到日常生活挫折壓力大時,快樂的情緒經驗一但讓當事人學習成生存不可或缺之事時,成癮的症狀即發生。

線上遊戲 正向功能與社會觀感壓力

  然而線上遊戲是否只會讓當事人不務正業,遊戲產業對於網路使用者是否只有百害而無一益?研究統計發現,許多玩線上的玩家因為時常練功、打怪、升級、構思攻城策略,通常這些人比起一般人是聰明的,對於自己在為日常生活、公事進行決策時,決策能力比非遊戲成癮者來得高。所以線上遊戲並非對於個人沒有益處,換個角度想,適度地玩遊戲,藉由緞練武功的過程當中,也可用來學習解決日常生活決策的技巧。

  在許多網路成癮的臨床個案訪談中顯示,他們是無法克服真實生活中他人所給予的挫折、壓力與責備。所以社會環境是解救這些沉溺者的重要關鍵,玩家既不能在實體社會中,得到該有的正向回饋,社會人士亦以負面的異樣眼光來看待這些玩家,成癮者無法獲得他人肯定,只好再度求助於能夠提供快速且立即性滿足自我尊榮的網路世界。再者個案的成癮,並非一味是天生基因的問題,同儕團體往往是促使個案成癮現象的催化劑,當同學都在玩的時候,在環境氛圍壓力之下,到底要不要玩?成癮個案的耐受力經常受到環境考驗。

偷天換日治療法

  治療網路成癮個案並非單一運用禁止手段,這樣往往會使個案沒有意願繼續接受專業治療。作為精神科醫師與專業諮商人士,應該要先試圖建立與當事者的信賴關係,諮商人士可以先藉由成癮者最喜歡的事情—網路世界談起,專業輔導人士在過程中應肯定、認同並且適度稱讚成癮者的行為,不但能引起個案接受輔導意願,並且在醫病關係間建立起互信的基礎。

  此外,試圖了解個案的優點、專長與興趣,讓成癮個案參與正當活動,創造其自我實現的機會,可以協助個案進行一些義工或打工的機會,轉移對遊戲的注意力,並且讓他們在工作之中得到表現自我與被讚許的機會,鼓勵他們學習處理現實社會的人際關係與培養工作能力。

  社會若沒有問題,就不會有成癮的問題發生,要讓個案體認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真實世界的挫折克服,其實網路成癮是一個可以避免和治療的行為。(摘錄/蕭裕民)

摘錄自:
柯志鴻(2007,11月)。《無盡的享樂地獄—網路成癮》。2007大學生網路成癮行為的成因及輔導策略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