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的獅吼-認識音樂劇」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興隆國小沈啟聰老師

二、教學時數:45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中藝文九上,第2單元第2課「愛情羅盤」
翰林版國中藝文九上,第1單元「掌聲響起」

五、對應能力指標:
1-4-5藉由演唱或演奏樂器,參與音樂表演活動,發展音樂表現能力。
2-4-5認識樂曲的曲式、配器、風格等特色,培養審美能力。
3-4-4培養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與習慣。

六、主題:「百老匯上演10年不墜 《獅子王》獅吼 戲偶綺麗登場」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中國時報A14/文化新聞2008/08/02【林采韻/台北報導】
 
  改編自迪士尼動畫的音樂劇《獅子王》,二日開始在小巨蛋發出獅吼!這齣獲得美國東尼獎六項肯定的大戲,創造出成群動物戲偶在舞台狂奔的綺麗效果,不但在視覺上帶來震撼,所有演員的服裝、臉譜以及面具,設計的背後都具備文化內涵。

  《獅子王》在全球聲名暢旺,在百老匯上演十年不墜。其實當年《 獅子王》在百老匯上演前,由於導演茱麗˙泰茉在這音樂劇中主打面具、偶戲的手法,在過去的音樂劇中前所未聞,當時不免令人起疑,也曾被狠狠低估。直到首演舞台上出現二一○個戲偶,觀眾席間出現十三呎的大象、十八呎的長頸鹿的驚人景象,百老匯的樂評才信服。這齣音樂劇除了劇情上和卡通動畫有連結,其餘已形成獨立的製作。
  
  劇中老獅王木法沙(Mufasa)是正義的化身,他的弟弟刀疤(Sca r)為邪惡的象徵,最後木法沙死於刀疤之手。他的兒子辛巴(Simb a)演出王子復仇記,將王位從叔叔的手中奪回,構成了《獅子王》的故事。
  
  為了塑造舞台上正邪角色的對決,木法沙和刀疤的裝扮都用盡心思。
  飾演木法沙的克雷格(Todd Kryger)說,他莊嚴的面具頭飾、英挺的胸膛、寬大的背膀,展現「王」的氣魄。「我的面具,遠看如同光芒四射的太陽,因為我代表太陽之子、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擬人化的獅王,尾巴不見了,取代的是黃色閃亮的披風。
  
  刀疤的行頭就詭異許多。飾演刀疤的雷蒙特(Mark Rayment)指著面具上龐克般的尖刺毛髮,奸笑說:「這看來就不像好東西吧!我叫刀疤,就是因為我臉上有道疤痕,這讓我的臉譜看起來兇神惡煞。」他開始玩弄頭上面具,「這個面具可往前探往後縮,完全靠我手上的機關操作。」
  
  音樂劇裡的狒狒女巫扮是個祭司、算命、先知的角色。飾演女巫的札瑪(Buyisile Zama)服裝刺有釘子,又掛有貝殼,靈感發想自巫毐教。
  
  真實年齡只有卅歲的札瑪,在劇中展現的歌聲厚度相當吸引人,在劇中她有時如同百歲長老,有時又裝瘋賣傻。
  
  她說:「我的聲音能夠比我實際的年歲大,因為我從小在長者間唱歌長大,不知不覺就吸收他們的力量。在戲中我的個性多變,因為我必須穿梭在村落的各階層,我是每個人的代言人。」

八、教學重點建議:

(一)、介紹音樂劇的形式、起源與特色。
(二)、分析由音樂動機、劇偶服裝設計與劇情衝突綜合而成的角色刻化。
(三)、運用感官體驗表演藝術所傳遞的美感經驗。

九、 教學活動設計:

(一)、準備活動
1.教師熟悉相關音樂劇知識(可參閱教學資源之網站),並蒐集音樂「獅子王」相關報導與文字影音資料。
2.學生蒐集「獅子王」的剪報資料、劇照及演出評論。

(二)、導入活動
1.請分享學生蒐集的相關資料(或許有學生可分享現場觀賞經驗),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2.教師播放本篇報導中所描述各主角的出場片段,引導學生觀察各角色的面具、戲偶與服裝特色。

(三)、展開活動
1.介紹音樂劇形式、起源、特色與劇場最高榮譽「東尼獎」。
2.請學生藉由本篇報導的內容來簡單描述「獅子王」音樂劇的創作源由,與其中所融入之音樂與舞台特色。
3.教師補充說明「獅子王」音樂劇的結構與戲劇元素,引領學生深入樂曲情境。
4.教師以樂器演奏各角色的主題動機,讓學生分辨並分享樂曲所塑造之角色性格或氣氛。

(四)、綜合活動
1.選撥音樂劇部分片段,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去經驗在表演中所呈現之視覺與聽覺結合的美感。
2.聆賞後的心得分享(可設計學習單以書面方式呈現)。

十、 教學資源
1.音樂劇的秘密花園 http://web.my8d.net/x29df/index2.html
2.台中縣大道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國中組第四屆藝術教育創意教學設計作品音樂劇「鐘樓怪人」教學設計http://resource.tcc.edu.tw/modules/datastandby/view_docs.php?id=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