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關鍵詞—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全球暖化是指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造成氣候變遷以及冰河溶解等現象。主要是因為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c02)及其他溫室氣體,包括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氟氯碳化物(CFCs)等阻擋了日光的回射,使得日光熱能積壓在大氣層中,溫室氣體愈多,地球氣溫就愈高。
溫室氣體主要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排放氣體以及與森林及農地的流失有關,科學家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主要是人類活動所造成。自工業革命後,溫度上升的趨勢幾乎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相關。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指出,在二十世紀,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左右,預測在本世紀內將再增加1.4至5.8度,此暖化速度在過去一萬年是史無前例的,而最近南極冰河的研究數據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接近400ppm(1ppm=百萬分之一),比過去65萬年任何一段時間都高。科學家預測若沒有強力干預,到了2050年,應該可以輕易超過500ppm。
氣溫上升會使得氣候變化加劇,IPCC指出,全球暖化會令極端天氣現象趨於頻繁,溫度上升造成的冰河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濱海或低窪地區面臨淹沒危機,並且會令一些地區的熱帶氣旋的強度和頻率增加,以及造成物種滅絕等嚴重問題。
然而台灣的氣候變遷情況更令人憂心,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表示,台灣本島過去百年來氣溫上升了1.1度,暖化速度是全球的兩倍。若狀況持續下去,台灣四季將不再分明,全球暖化加上熱島效應,溫度上升的幅度會更加明顯。
為了促進國際間共同正視暖化問題,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簽訂『京都議定書』,至2007年止共有174國與歐盟參與計畫,藉由國際間的協議共同控制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來防止暖化效應,但受制於美中等國的態度與政治因素,使得京都議定書的成效備受質疑。(文/黃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