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電視魔法」教案大綱(二)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薇閣小學呂滋益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1.康軒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六上,第四單元「打開藝術百寶箱」。
2.康軒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六下,第二單元「藝術交流」。
3.翰林、國中一年級上學期、賞析園地—藝術之美、表演藝術之美。
4.康軒、國中二年級上學期、捕捉光與影、驚豔浮光掠影/光影魔術師。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2-4-7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六、主題:神奇的電視魔法–張藝謀徘徊於奧運「現場畫面」和「電視畫面」之間
七、教學重點建議:
【鏡頭的語言】
1.老師和同學討論過去是否曾現場觀賞演唱會、舞台劇、音樂劇等舞台表演效果與畫面,請有經驗的同學分享,重點如下:
① 記得自己坐在哪裡嗎?從那個角度去觀賞全場的畫面?
② 是否能夠清楚看見台上演員的動作?(包括手腳的、表情的、道具輔助的)
③比較現場表現與透過電視、螢幕轉播後你所感受的不同處?與你個人的喜好為何?
2.老師播放奧運相關畫面及圖片。
http://www.im.tv/vlog/personal/2121918/4780978
http://www.im.tv/vlog/personal/2121918/4776814
http://www.im.tv/vlog/personal/2121918/4794251
老師說明:這些畫面是由後製而成的效果,無法由現場LIVE呈現
3.老師導引出奧運開幕式「現場畫面」和「電視畫面」之間取景與放映的相關問題,導演透過運鏡要傳達的場景語言 為何,所要表現的關鍵點是:「特寫」、「中景」、「廣角」等取鏡方式,是否有其他鏡頭語言?並由上述影片或圖 片帶出「特寫」、「中景」、「全景」的觀念並說明之。
特寫-指任何得近景,大多聚焦於人物的臉部,可看到被射物的細節
中景-藉於特寫與全景之間得鏡頭
全景-具有寬闊的視角包含整個現場的畫面,但無法看到每個細節
4.讓學生自由發表對奧運開幕式觀看的感覺
5.老師播放以下兩則新聞與影片
外型不夠好 開幕獨唱變對嘴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14/11/14107.html
奧運假煙火 北京坦承「事先拍攝」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12/8/139z.html
6.老師和學生討論為何導演會創造出假影像的事件:
① 導演的構思?從畫面調度取建構整體舞台設計與效果。
② 從節目安排的可看性切入-從觀者的角度去顯示場景的畫面(以假煙火事件說明)
③如果你是導演你會如何取捨?你會與張藝謀導演的看法一致還是不同?
7.老師再度以觀賞演唱會、舞台劇、音樂劇等舞台表演的經驗,來說明哪些畫面是電視與電影所無法看到的?例:演員進退場、與台下觀者的互動、突發事件的驚奇…等。同時有些效果也只有在螢幕前可以表現的,如畫面淡入與淡出,鏡頭轉換的效果、重播效果…等。
8.最後透過影片或短片引導學生建立觀賞現代藝術時應有的態度:
閉幕新聞與畫面
http://tw.news.yahoo.com/photostory/olympic0824.html
http://tw.news.yahoo.com/featurestory/olympic20080808.html
NICK影片http://www.nike.com.tw/g1/tw/
①尊重導演的構思與創作-以多元的角度去欣賞作品。
②學習由生活週遭的事物與情景,來提升自我的視覺觀點。如:欣賞劇場表演、電影、舞台劇..等。
9.並提醒學生在平時欣賞電視、電影、動畫時,就可以培養自我欣賞的深度與強度。
10.於課後提出學習單,請學生試說現今各大表演觀後感,並寫出2008奧運觀賞後自己給與的評價與感受,具體寫出兩項。(附件:學習單)
八、相關輔助說明:
1.視線角度:鏡頭形成的角度。
◎特寫:一般來說是指近景;精確來說是指人物的臉部。
◎全景:涵蓋被攝體整個形狀,不多不少的鏡頭。
◎廣角:具有寬闊視覺的角度,能增加深度的幻覺,同時誇大線狀的變形。
例:戰爭-廣角與全景取景;人物描述-近拍與特寫。
2.畫面調度:鏡頭的整體設計。
◎淡入:螢幕先是黑的,慢慢影像出現。
◎淡出:相對淡入。
3.播放效果:要傳達給閱聽人的市場效應為何。
結語:多媒體電腦系統為了更好的溝通,需不斷努力揣摩人類的感覺,不過其優點是能夠迅速而可靠地交換和變換資訊。電腦的這項優點卻是人類的缺點。若能結合兩者的優點,發揮「多媒體電腦系統」以新傳播科技結合文字、圖像、聲音、影像、動畫和錄影的功能,很容易幫人們有效且迅速的交換文字、語言、面部表情、影像等重要溝通因素,因此能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臨場感」和「良好溝通情緒」;幫助我們建立友誼的橋樑。
九、 參考資料:
美的教育–創意飛起來
http://ortus.creativity.edu.tw/modules/casestudy/case.php?cat_id=2
視覺藝術學習網(攝錄影)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index.html
如何欣賞電影 周晏子譯 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