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但是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有嚴格的定義,即『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的以相當的幅度上漲』,因此若是單一產品,或在短期內有上漲現象,則不被認為是通貨膨脹。若是高失業率、高物價、經濟衰退等現象並存,則稱為停滯型通貨膨脹(stagflation)。

  近幾年國際瀰漫停滯型通膨的隱憂,主因是國際油價大幅上揚、玉米等糧食用來作生質原料使糧價上漲,以及氣候變化造成農作物短缺等問題。不僅如此,因中國舉辦奧運、金磚四國與中東國家均積極發展基礎建設,大量需求帶動國際原物料鋼鐵、銅、砂石等價格飆漲。

  油價、大宗穀物與國際原物料上漲加上國際熱錢的炒作,使世界各國都面臨通貨膨脹之苦,經濟成長速度比不上物價上漲幅度,造成消費能力下降、廠商裁員導致失業率攀升等連續性效應。

  最常被用來觀察通貨膨脹的指標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以及『躉售物價指數』。前者是與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用品有關的商品及勞務零售價格。躉售物價指數是反映大宗物資,包括原料、中間產品及進出口產品批發價格。2006年到2008年台灣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從5.6%到7.7%,而台灣經常性平均薪資比去年同期負成長2.0%,創28年來最大幅的萎縮。『甚麼都漲,只有薪水沒有漲』廣告台詞實在的反應老百姓面臨停滯型通膨危機的真實心聲。(黃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