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油電雙漲、糧價攀升,造成輸入型通貨膨脹,使今年平均薪資水準反而比去年同期衰退2.01%,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使得台灣社會蔓延停滯型通膨的隱憂。各國對停滯型通膨的定義不盡相同,我們從這些政府公佈的數字中,能否斷言停滯型通膨時代來臨,並無明確答案。然而,媒體如何在高物價低薪資時代,報導一則則的民生消費新聞,擘畫民眾對社會經濟狀況的想像,是所有媒體研究者應加以關切的議題。
媒體參與了社會建構的機制,社會大眾透過媒介之窗認識世界,對於物價上漲所造成的經濟衰退,唯有親身體驗以及透過傳播才能了解,究竟媒介說了甚麼,採用哪些敘事角度來呈現台灣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浪潮中,所展現的生活想像?這些角度是否會影響民眾對現實狀況的認知,進而更緊縮消費活動,甚至改變生活模式。
以平面媒體來說,新聞取向有兩極化的趨勢,一派認為停滯型通膨其實是危言聳聽,強調台灣狀況和歐美不同,並以對油價下跌的預測來說明物價趨向平穩的前景,緩和社會大眾對未來的危機感。另外一種角度則是將通貨膨脹相關用詞,譬如物價上漲、薪資所得負成長等作為企業裁員、店數縮減的事件背景,以及透過社會觀察,來發現生活模式的變遷,譬如露營人數增多,家庭主婦交換童衣減少支出等。
通貨膨脹影響最劇的是人數最多的中產階級,新聞藉由報導兩極化消費,來凸顯M型社會現象,譬如電視新聞一方面搜尋最便宜美食,一方面又報導頂級奢華消費,高級餐廳進駐,或富人婚禮,來滿足社活在光譜兩端的閱聽族群。除了國內民生面向報導,通貨膨脹影響全球消費張力移轉,資源分配重新洗牌,在國際新聞的報導中可以窺探之,譬如新聞報導藝術拍賣市場的交易在景氣低迷之下逆勢成長,買家多半來自中東、俄羅斯以及印度,顯示通膨影響壓力已影響到中間市場。
媒體藉由敘事表現來刻劃因油價飆漲、糧食短缺、全球暖化等所造成的各種經濟效應,出現停滯型通膨一詞,讓民眾首度認知到台灣身處在全球化的鍊結當中,無法避免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而媒體應了解其所扮演閱聽人認知圖像建構的角色,在專業上給予實用性的知識,提供給我們的視野、採用的議題,應具有全面性,具有足夠的資訊讓民眾了解社會狀況,並藉此得到調整生活模式以面對停滯型通膨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