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來「A錢」是個媒介常見名詞,橫跨印刷與電子媒介,使用者和閱聽眾,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甚麼一回事——貪污嘛!但「A」是英文字母,之所以用「A」,大概取其音近而已。難道漢字真的沒有相近似之字,而只能因音借字,將英文字母口語化而「充數」,方便使用?

  答案當然非也,「A錢」,似乎該用「掖錢」才對。其實「A」讀音也應近「air」而非ABC的A;讀「A」可能是想不到相對應之字,而姑以「充數」的。掖,若讀若「亦」,則通亦、腋,是「以乎持人臂」、是扶持之意,也是姓(見《廣韻》)。但掖若讀為「ㄧㄝ、ie、yeh」,則有兩個意義,其一是塞,其二是藏之意;例如《紅樓夢.二五》:「馬道婆便挑了幾塊(綢緞),掖在袖裏。」又如《兒女英雄傳.八》:「說著,掖上那把刀,邁出門,往外就走。」故從音義來說「掖錢」應該較諸「A錢」,更合情合理,更有「中文味」。

  另一個「夯」,因為是「祖父級」的字了,故一向只是口頭語白讀字(如「你夯起來了」),也不知何故,此字爾來也成了「顯字」,除了主要指時來運到,當時得令之外,甚麼都可以把它配成一個詞。不過,初識夯一字,大概是在讀中史時,讀到古華夏建築是夯土(用木杵作土作)而成;其餘除粵語尚留有「一竹桿夯(打,過來」之口語外,至於夯字之其他意義,例如通笨(夯漢),強力以肩舉物,以及是木製築地基工具之外,隨著時代演變,夯字已經慢慢走入歷史,成了「中古」字。

  其實,如果不用夯字,大可用「行」字來替代。行字是一個多義、多音字,例如行走(古詩「行行重行行」),做(行行好),品行、品德,內行,行(可以),巡視,行列,佛家語(《俱舍論頌疏.一》:「造作遷流,二義名行」),行伍,排行,職業(改行),行人(古官名),行尸(中醫病名),行子(旅客)和行止(進退)等等;抗戰前後,廣州市就有間中草藥店,叫「行行行」。

  不過,行字還有一個字義、字音都同「夯」的。抗戰初期,審陽一夕之間失陷,時廣西大學校長實在氣夯破胸,仍作了一首詩諷刺張學良:「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時美女演員)正當行。審陽已失休回顧,尤抱娜腰舞幾回。」歷史真偽姑且不論(其後有人考究,當時蝴蝶並不在少帥身邊),但在全國抗日氛圍之下,當時報刊競相轉載此詩,真是行(夯)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