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熟悉的事物,總是只能隔一層神祕的面紗遠觀之。拜全球化之賜,傳播隨著科技發達興盛,層面也從器物與技術,逐步遞移到文化與價值,世人也漸有機會一窺從未了解的世界彼端。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劇、音樂的傳佈,是最能貼近彼此普羅生活的管道之一,無形中也部份建構了我們所認知他者的印象。

  美國好萊塢在電影產品這塊無疑主宰龍頭,當接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開拓了世界市場。1998年,迪士尼(Walter Disney)實踐了「東風西漸」,出品改編自中國流傳於隋唐民間的木蘭辭,講述少女代父從軍的英勇故事—「花木蘭(Mulan)」。美國上映第一個周末,票房直衝2300萬美元;在台灣,台北總票房就超過一億新台幣;海外票房總計佔總票房的60%。【註一】。

  「花木蘭」是動畫製作成熟如迪士尼,運用全中國元素、發行世界初試啼聲的作品。畫風與傳統迪士尼風格迥異(如小美人魚),線條簡約,背景以潑墨式捨寫實、重意境,畫繪山水,而有論者指出,卻不是任何一座中國山形的地貌,倒像美國安地斯山脈;擁有瓜子臉、單眼皮、高顴骨與扁鼻樑的花木蘭,實際是擁有美國精神的女孩,活潑、憧憬愛情、受皇帝嘉獎會熱情擁抱。
 
  資深影評人聞天祥曾撰文提到,「花木蘭」利用木須龍(說學逗唱,協助花木蘭)、漢馬(與主人能心電感應)及蟋蟀(幸運物兼打字機)的角色,抽離歷史面的現實,避免處理複雜的問題;胡漢之爭,也以正邪兩面帶過。而木須「龍」本身,也是中國傳統上富有「神力」、象徵帝王的傳說動物,更添加了電影故事的奇幻性格。

  十年過後,2008年夢工廠(DreamWorks)的「功夫熊貓」,以精進的電腦繪圖技術,翔實了中國山水與建築,讓代表中國形象的逗趣可愛動物,打出變化萬千的中國功夫,幽默風趣卻富有哲理地,透過好萊塢大牌明星的聲音,娓娓道來道理明確、積極向上的正面故事。

  和平村有著更具體真實的中國山水景色與建物,麵條、包子端上桌;阿波與浣熊師父在樹下「論道」一景,也饒富禪意;阿波拿到密籍,發現裡面空無一字的悟道經過,也頗有太極需實之感。運用各種中國武俠電影的套路,「功夫熊貓」顯然嘗試多端。當然,如果連熊貓的老爸都能是隻鵝,顯然毋須質疑故事的實際性。

  無論是熱情活潑的「花木蘭」或憨厚愛吃的「功夫熊貓」,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的個人主體性核心精神「尋找自我」、「信念」等,都在中國元素包裹下,以溢於言表的「找到真我『Reflection』」,或是形於內的「重拾自信」表達主張。說到底,這些動畫片在考究技術細節背後,畢竟還是以西方(美國)思維,呼應西方主流價值。當然,作部外國動畫就扣頂文化殖民的大帽子,似乎也過分嚴肅,但好萊塢本身,是講求利潤的產業,為了迎合市場,它可以讓花木蘭開口說好幾種語言,哪一天當然也可以讓功夫熊貓,搖身一變成為拿著西洋劍的灰狼。

【註一】:http://www.boxofficemojo.com/movies/?id=mulan.htm。但在中國大陸,迴響並不如預期中熱烈(約一千萬人民幣)。

參考文獻:

聞天祥(2003),《花木蘭》。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ntent.asp?ID=25

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 好萊塢深化對中國文化認知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8-07/22/content_8743407.htm

《功夫熊貓》:不會成為經典 但一定會成寵兒http://big5.ce.cn/kjwh/ylmb/ylpl/200806/11/t20080611_157856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