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國時報》A2版,有一篇FBI未及早防範美國次貸(subprime)危機的綜合報導,文中用了一句「心餘力絀」的「疑似成語」,如果不是筆者的誤解,此句似應是「心勞日絀」之「今語」。當然,此句如果不給人像成語的錯覺,而只是一句片語,表示心有餘而力不足,則是可以說得通的。因為「絀」是減省、不足之意(《荀子•非相》:「與世偃仰,緩急贏絀」);也通黜,是退、貶損之意(《荀子•不苟》:「不能則恭敬繜絀以畏事人」);故力絀,是可以通的。
但如果講的是「正牌」成語,則應是「心勞日絀」。
根據字典解釋,心勞日拙是費盡心力,卻愈做愈糟之意,《尚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也有心力交瘁的意涵。
時代演展,世人對成語認識也因為漸少使用,而通常不能恰如其意,從香港「進口」的粵諺「鹹魚翻生」就是一例。粵諺有「買鹹魚(去)放生」,雙關意義是「不知死活」(不知危機之將至),蓋鹹魚已是「木乃伊」魚了。所以,鹹魚翻生的意思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竟然幸運地絕處逢生、敗部復活。此詞自香港進口後,一再口傳之下,成了「鹹魚翻身」–本地化了!不過在中國功夫拳式中真有一招縱地上一躍而起的,就叫「鯉魚翻身」。
順帶可以提一提的是,電視螢幕上的「流水標題」(running head),港人稱為「走馬燈」,是借用中秋、元宵一種雙層旋轉花燈而得名,又寓有「走馬看花」之意,並不叫「跑馬燈」。印象中,在台灣,只有中視稱此種流水標題,為走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