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怪蟻」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薇閣國小呂滋益老師

二、教學時數:16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1.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四上,第二單元「生命真奇妙」,第五課「變化的蹤跡」。
2.康軒版國小藝術與人文三上,第一單元「一起玩遊戲」,第三課「線條大搜尋」。
3.康軒版國小藝術與人文三下,第二單元「春之嘉年華」,第二課「拜訪春天」。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2-3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3-1-9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聯。

六、新聞來源及本文:火星怪蟻 亞馬遜活化石 自由時報更新日期:2008/09/17 04:09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生物學界自一九二三年起就再也沒發現過新科別的活螞蟻了,但就在最近,科學家在南美的亞馬遜雨林內終於找到一種被戲稱為「火星怪蟻」的新種螞蟻,這種螞蟻不但不屬於現有的任何科、屬、種,還在演化上屬於非常原始的物種,幾乎是在一億兩千萬年前螞蟻跟黃蜂分家後就已經出現,堪稱是活化石物種。

  沒有眼睛、外殼蒼白這種新發現的螞蟻生活在土壤之中,體長兩到三公釐,沒有眼睛、外殼也非常蒼白,但具有非常大的下顎,推測應該是用來捕食獵物。由於牠的外型實在太怪,跟現有的螞蟻在演化跟基因上都不相同,因此被命名為「Martialis heureka」,意思就是「發現來自火星的螞蟻」。

  補足演化消失環節新證據發現這種螞蟻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說,螞蟻是在約一億兩千萬年前從黃蜂變異出來的物種,但這個過程一直缺乏直接證據,但「火星怪蟻」的演化位置剛好位於螞蟻發展的最初期,足以成為補足「演化消失環節」的新證據。由於「火星怪蟻」在演化上早於所有其他現存螞蟻物種,因此研究人員在做DNA比對時,意外發現牠和現有的二十科螞蟻都不一樣,最後才確定牠的身分,並且為牠取得新的科別分類。

  「火星怪蟻」發現的背後,還有一段離奇的小故事:研究人員事實上早在二○○三年就已經發現過兩隻「火星怪蟻」,但好不容易拿到的樣本卻意外消失;經過五年的尋找後,才又再度發現一隻「火星怪蟻」,並且獲得證實的確是新的物種。

七、教學重點建議:

【角度大不同】

1.老師和同學討論過去是否曾以不同的角度去觀看生活週遭的事物?請同學分享,重點如下:

①是否曾觀賞過岩石、泥土地底下的景緻?(包括細縫中生物、泥土下的生物或其他相關動植物)
②是否曾觀賞過天空中的煙火、風箏飛翔的景緻?
③記得自己以何種方式在觀測?從那個角度去觀賞?

2.比較地平線上下兩處,生物生活的共同性與差異性,老師可準備相關畫面之圖片作為輔助說明。

◎老師說明:這些生物可能出現的情景,由不同的欣賞角度去觀察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因而創作出更多元化的畫面。

3.老師導引「視角」的概念,並運用PPT的媒體簡報之說明,讓學生認識不同角度會產生不同美感的樂趣。(如附件

【地面上-具有寬闊的視角,包含平時眼睛所易於欣賞的整個場景與畫面】
 
【地面下-指任何可見與不可見的場景(有些需用想像),大多是一般人不容易發覺與注意的焦點】
              
【藝術創作】

4.老師請學生試著以不同「視角」去思考圖畫的構圖,並提供不同方向與角度的構圖方式:

◎奧運煙火秀/台北花火節

◎地底下的奧秘  PPT(附件一

5.請學生進行「地底下的天空」繪畫活動,以筷子蘸墨將地底下的線條繪置於8K圖畫紙上,並將所有物件與線條描繪於圖稿上,待乾後再運用粉蠟筆的特性將圖畫上色。

6.老師和學生分享與討論為:

①創作者的構思?從畫面角度、取景及建構整體畫面與效果之理念。
②從觀者的角度去解讀?構圖安排的可看性,切入欣賞的視覺角度之判斷力。
③如果你是創作人你會如何取捨?

八、參考資料:

美的教育-創意飛起來

坦克美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