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保育」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師大大傳所研究生 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版國小自然五下,第三單元「動物的生活」,第四課「棲地適應」。
康軒版國小自然五下,第二單元「動物世界面面觀」,第一課「動物如何求生存」。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2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1-3-4-3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2-3-2-2觀察動物形態及運動方式之特殊性及共通性。觀察動物如何保持體溫、覓食、生殖、傳遞訊息、從事社會性的行為及在棲息地調適生活等動物生態。
六、主題:候鳥過境 離島琉球乍現鳥仔踏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日期:2008-09-11 中國時報/林和生
秋風起,候鳥避寒,開始從北方南下,守候多時的獵人早已蓄勢待發,恆春半島已有十五件違法捕抓紅尾伯勞的案件,因恆春取締嚴格,獵人將腦筋動到隔海的琉球,所幸員警即時查獲,拆毀一百五十多支的鳥仔踏,這是琉球島山區的首例。
琉球警方日前接獲島上民眾反映指出,偏遠山區的荒廢農田有發現為數眾多的鳥仔踏,經過警員分區清查,確實在上福及大福村的交界處及全德國小後方的農地上查獲一百五十多支,已全數拔除。
琉球派出所所長黃苗傑表示,聽當地老一輩的民眾轉述,琉球在十多年前確曾發現有大批伯勞鳥過境的情形,但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少,由於鳥都很難見到,更別說是鳥仔踏的設立,連聽都沒聽過。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技士蔡乙榮表示,紅尾伯勞南下避寒,其實台灣各地都看得到,但恆春半島是候鳥的必經之地,因此數量眾多,也是獵人的主要下手目標,但近年來執法單位大動作護鳥,讓濫捕囂張的行為稍稍消弭,而把目標轉移到琉球,還是第一次聽到。
東港警分局長李民勝也證實,這是琉球有史以來第一起查獲鳥仔踏的案件,他說,政府相關積極宣導禁捕候鳥,但焦點都集中於恆春半島,所幸同仁第一時間即查獲鳥仔踏,並無發現受困的野鳥。
八、教學重點建議:
1、教師於課前請學生至少收集三種台灣常見候鳥的相關資料,包括鳥類照片、習性、特徵和遷徙方向、在台棲息地等等。
2、當堂上課教師講解「候鳥」的定義(春秋時節, 有一定遷徒方向與目的的鳥類),和依據在台出現時間的不同,而有冬候鳥(冬天從北方拜訪台灣的候鳥)、夏候鳥(夏季由南方飛來台灣避暑的鳥兒)、過境鳥(短暫停留在台灣的候鳥)之別。
3、請學生舉手發表自己所蒐集到的台灣候鳥資料,每種鳥類請兩位同學介紹(第二位學生可採補充性的介紹),並請台下學生判斷該候鳥屬於冬候鳥、夏候鳥或過境鳥中的哪一種。
4、教師請學生分組討論後發表
(1)候鳥遷徙的理由
(2)候鳥遷徙可能遭遇的危險和困難,再根據學生發表的內容予以補充。
5、教師發下「候鳥過境 離島琉球乍現鳥仔踏」的新聞,或利用投影機讓全班學生精讀此新聞。
6、閱讀完後請學生發表對此新聞的看法,以及思考後發表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群過境台灣的「嬌客」。
7、第二堂課,請各組學生各討論出一則「保育候鳥」的標語,並共同繪製「保育候鳥」的宣導海報(四開大小),一一上台展示並說明創作理念。
8、學生作品可配合教室佈置張貼於教室公共空間中。
相關教學資源:
1、小番薯網:台灣常見的候鳥(附圖、鳥類習性、特徵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