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健康醋 牙齒酸蝕成馬蜂窩」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研究員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健康與體育 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健體四上,第四單元「口腔保衛戰」,第三課「口腔疾病知多少」
康軒版國小健體四上,第四單元「口腔保衛戰」,第四課「潔牙小幫手」
翰林版國小健體四上,第一單元「健康靠自己」,第二課「寶貝我的牙齒」
五、對應能力指標:
1-2-3體認健康行為的重要性,並運用做決定的技巧來促進健康。
1-1-4養成良好的健康態度和習慣,並能表現於生活中。
六、主題:常喝健康醋 牙齒酸蝕成馬蜂窩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2008/08/12中國時報/張翠芬
一名五十多歲婦人因長年喝健康醋養生,導致牙齒琺瑯質流失,不但脫鈣、變色,牙齒還被醋溶得處處是窩洞。醫師提醒,只要ph值(酸鹼值)在五.五以下,包括健康醋、可樂等碳酸飲料等,都會侵蝕牙齒。建議民眾接觸酸性食物後,最好再喝白開水漱口,以免變成酸痛難耐的敏感牙。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成立國內第一個「酸蝕門診」,牙周病科主任何坤炎昨天表示,牙齒琺瑯質接觸到ph值五.五以下的酸性物質,就會「軟化」,導致琺瑯質流失。酸蝕初期症狀不易辨識,偏好喝酸性飲料或吃酸性食物的人是牙齒酸蝕的高危險群!
牙醫建議 喝完醋用開水漱口
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經常自製各種健康醋,每天都喝健康醋養生,幾年下來,琺瑯質明顯流失,牙齒失去光澤,牙本質外露,咬合面酸蝕出許多凹洞,吃冷吃熱牙齒都酸痛不已。就醫檢查發現,已經是酸蝕第四級。
另一位十八歲的大學生,長期嗜飲碳酸飲料,每天把可樂當水喝,結果引起齒頸部琺瑯質變色、脫鈣及酸蝕現象。還有一名廿二歲女模特兒常用碳酸飲料漱口,去除嘴巴裡的食物殘渣,結果牙齒變黃,她到門診要求做牙齒美白,經診療發現,她的牙齒已遭到酸蝕,變成一口黃牙。
何坤炎發現,牙齒酸蝕患者占門診四成左右,酸蝕程度分五級,由外而內,從琺瑯質、牙本質侵蝕到牙髓。初級只是牙齒顏色變晦暗、變黃,影響牙齒外觀;最嚴重的第五級牙髓神經外露,需要根管治療或拔掉牙齒。
碳酸飲料 也讓白牙變黃脫鈣
何坤炎表示,牙齒琺瑯質一旦遭酸蝕,就無法再回復,只能以樹脂填補緩解酸痛,或以假牙貼片改善外觀。
他強調,酸性飲料含在口中越久,牙齒酸蝕情況越嚴重,建議喝完酸性飲料,應先用白開水漱口,降低口中酸性再刷牙。平時刷牙力道要輕,避免使用質地太粗的牙刷牙膏,牙齒塗氟或補充乳製品,也有保護牙齒的功效。
是否應在食品上加註ph酸鹼值,提醒民眾注意?衛生署食品處副處長謝定宏表示,國內外目前還沒有實施這樣的標示,建議民眾應從落實口腔保健做起,比較實際。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老師在課前一週,先請學生記錄一週飲食種類(教師可設計飲食記錄學習單),包括吃了什麼和喝了什麼。
2.教師在課前可將鐵釘(如有含有琺瑯質物品更佳)放入酸鹼值不同的飲料中,每杯標示飲料類別及置放時間。
課堂實施:
1.請學生談談牙齒的功能及口腔衛生的重要性。(老師可舉例奧運開幕的表演者因為牙齒不好看的原因只能在幕後唱對嘴)
2.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口腔(牙齒)健康狀況、造成的各方面影響及保健方式。
3.老師根據學生的分享,綜合歸納班上同學的口腔(牙齒)疾病並補充常見的口腔(牙齒)疾病、成因及對健康的影響。
4.教師發下「常喝健康醋 牙齒酸蝕成馬蜂窩」影本,請學生精讀。
甲、協助學生找出報導的關鍵字歸納重點:例如每天喝、長期嗜飲、酸性。
乙、學生亦可針對報導中的說詞發表感受,例如哪一句讓你感到害怕,為什麼?也可想想真的有人會每天喝可樂嗎?他只喝可樂嗎?報導加重語氣或側重一個部分的原因是什麼?
丙、學生回想口腔疾病成因及個人經驗,提醒學生不是(只有)喝酸性飲料就(一定)會有牙齒酸蝕,也不是不喝酸性飲料就一定會牙齒健康,與飲食習慣、營養均衡、保健方式皆有關。
丁、教師拿出課前準備的實驗樣本讓學生觀察,可以對照報導比較酸鹼值不同對物質的影響。學生如對實驗感興趣,可在班上擺放更多不同的實驗樣本,或依學生飲食種類做實驗。
5.請學生與他人分享「飲食記錄學習單」並從中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及偏好,學習辨別何謂酸性食物、鹼性食物(較為專業知識,教師要準備說明)。
6.教師可協助歸納班上學生飲食種類中的酸、鹼性。
7.讓學生從自己的飲食習慣及口腔健康狀況中去找出相關性。廣納學生多元意見,因為有些學生也許飲食健康卻牙齒不健康或是相反,提醒學生飲食習慣只是原因之一。
8.請學生回想課程中提到的口腔保健重要性、疾病原因及影響,再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牙齒保健,設計一份口腔保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