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認識韓國」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五單元「多元的社會」,第二課「互動與調適」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下,第二單元「從台灣走向世界」,第一課「台灣與亞洲」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
2-3-3了解今昔中國、亞洲和世界的互動關係。
5-3-5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9-3-2舉出因不同文化相接觸和交流而造成衝突、合作與文化創新的例子。

六、主題:「孔子豆漿哪國的?兩岸反韓潮 朝鮮罵造假」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2008-08-20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最近台灣媒體陸續報導南韓竊取中國歷史文化的消息,引發台灣各界強烈反韓情緒。南韓第一大報「朝鮮日報」日前刊出一篇長文,怒指這些報導完全不實,傷害韓國人形象,並批評台灣媒體報導未妥善查證。
近來報導包括「韓國人說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都是韓國人」、「韓國人宣稱豆漿、中醫甚至漢字都是韓國發明」、「部分長城是韓國人建造」、「韓國將把祭孔、風水學申請為世遺」等等。

  朝鮮日報說,這些事情韓人聞所未聞,台灣媒體卻報導好像真的一樣,成為批判和諷刺韓國的工具,從韓國人的角度看,這太冤枉了。

  該報還說,台灣媒體報導「韓國人稱釋迦牟尼是韓國人」新聞,宣稱消息來源是「朝鮮日報」,卻沒向該報查證,事實上朝鮮日報根本沒有報導過這個新聞。

  該報還舉「韓國稱豆漿是由韓國傳入中國」這假新聞,表示謠言一開始是上海網路媒體「新民網」的報導,將韓國企業宣傳韓式豆乳的廣告辭別有用心的誇大扭曲,給所有韓國人扣上了「歪曲歷史」的大帽子,台灣媒體不經查證就轉載。

  有趣的是,朝鮮日報知道這些假新聞都是起源自中國大陸的網友或媒體,該報報導中卻不提大陸的錯誤報導,反倒炮火全開批評台媒。

  該報指這些假新聞已嚴重傷害南韓形象,連台灣公務員都信以為真。如臺北縣文化局官員就曾指控南韓「向聯合國申請祭孔為韓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稱孔子是韓國人,還想剽竊平溪天燈為該國民俗,向聯國申遺」。該報稱根本沒這回事。

八、教學重點建議:

1.老師詢問學生,是否有聽過關於韓國的新聞,看過這些新聞之後對韓國、韓國人有什麼感覺?

2.請同學分享,對韓國的印象,是從何而來?透過哪些管道?主要的管道為何?形象為何?(如新聞、教科書、旅遊經驗、電視節目等)

3.老師說明,在全球化的時代,經常需要藉大眾媒體來認識其他國家與文化。接著請同學思考,這樣的認識是否正確?大眾媒體的消息是否可信?

4.將班上同學分組,對於「新聞」這個消息來源,有什麼感覺?以幾個關鍵詞的兩極量表測量學生觀感、引導學生思考,包括:可靠的/不可靠的、可信賴的/不可信賴的、真實的/虛假的、無庸置疑的/可疑的等等。

5.將班上同學分組,並把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並指導運用「5W1H」解析新聞——

①WHO—誰出現在這則新聞裡?
②WHAT—發生了什麼事?
③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
⑥HOW—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6.請一組同學說出解析新聞的結果、一組同學補充、一組同學做出結論。老師視情況補充說明本則新聞的重點:

① 新聞台未充分查證新聞來源與內容即進行報導。
② 新聞組織可能為了收視率、閱報率而報導聳動、衝突的新聞,這也是新聞價值的考量因素之一。
③ 新聞建構真實(即3.讓學生思考的重點),閱聽人將受到新聞影響,形成對特定人、事、物的認識與偏見,因此需培養接觸多元資訊管道的習慣,以本次活動為例,應從不同管道接觸有關韓國的資訊,則對韓國的認識將更豐富也更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