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話見諸報章版面之後,成為報刊新特式;不過,有時若未能望文生義,例如「代誌大條」,非台灣人就可能看不太懂,一如吾人看香港報紙一樣,看到睏、呷當然全都懂,但若看到「咸不剌」(粵音近:「ㄤˇㄅㄚ ㄌㄤˇ」全部也),可能就丈二金剛(粵語為「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莫知呀」!
不過,有些辭類是台、粵都通的。例如,台語說「嘜擱」(不要),粵語則為「咪擱」(「擱」讀若ㄍㄞˋ);「食人到夠」,粵語則為「食到夠」(食人不吐骨);也有些音義、音序稍有不同,但也大致可解,例如日頭、頭日,頭家、事頭(老闆)之類。然而,有些粵詞東渡台灣之後,「容顏」就有不同變化。例如「埋單」。單,是結帳單據;埋,是埋沒、隱沒消失之意(bury it),故埋單是結帳之意。此詞「入境」之後,則說成「賣單」–還說「今晚我賣單。」
類似的「進口」粵字,可說所在多有。例如,在香港說搞掂(讀若ㄉㄣˋㄇ,弄妥了),在台灣說成「搞定」;在香港說「正嘢」(嘢音同野,好東西之意),在台灣則說成「正點」;台灣說通膨、擠兌,香港說通脹、擠提(run on bank);不過,「好嘢(耶)」(表示妙哉之意)、「夠衰」(倒楣之意)原則上並無太大分別,「生猛海鮮」更不難令人垂涎三尺。
有交流,語言文字更容易融合。例如,嚴禁某些人事、作為,大陸說「嚴打」,香港現在也說「嚴打」了;又如香港說「搭的士(by taxi)」北京說「打的」,而箱型車(van),兩岸四地都有人叫「麵包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