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颱風季節,台灣的土地在風災的侵襲下,幾乎必會傳來災情,受創地區似乎總是那些地方,有能力的災民可搬離家園,剩下的多數是貧窮或年邁的老人。雖然新聞畫面不斷的輪播,卻因媒體記者科學與自然環境知識的不足,而導致新聞喪失了災害預警的功能。
中國時報資深環保記者呂理德,就舉了兩個常見的環境新聞報導案例,來說明媒體記者環境科學知識不足的問題。
汐止,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本屬於低窪地區。因為潮汐止於此,遇到暴雨或颱風造成淹水似乎是必然的,快速道路的興建、汐止居住人口暴增,都是造成汐止地區一淹水災情就慘重的原因。然而,媒體在處理颱風新聞時往往遵循那一套固定的報導模式,組成元素從災民心聲、淹水畫面到市長視察,淹水的原因往往被誤解為抽水機沒有適時發揮功能的問題,記者已將災害原因定調,而從未往上追溯淹水的真正原因。
國外媒體也有這個問題,臭氧層破洞是第一個讓人們開始反省地球污染問題的環境事件,當新聞在處理這個議題時,使用的畫面常常與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混為一談,殊不知臭氧層破洞是因為冷煤釋放所造成。
政治大學新聞系謝瀛春老師即認為,媒體記者缺乏科學求證的態度以及知識,對於事件常以社會人文的單一角度判斷新聞,因此扭曲科學新聞的本質,加上新聞報導求新求變以及反常性,使得新聞記者在追求事件真相所付出的努力常大打折扣。
美國愛荷華大學Logan博士在論文中曾指出,大眾傳播媒介是一般大眾的科學消息及知識的主要來源,而國內一般大眾的科學知識也是靠大眾媒介提供。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可預見未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將逐漸增多,如果環境難民數量呈倍數上升的預言成真,對於地球的生態與人文環境來說都是一場浩劫,因此充實新聞記者的科學認知與態度,強化自然科普知識,在自然災害中確實扮演預警與提供正確知識的角色,這絕對是目前的新聞教育所刻不容緩的工作。
資料來源:
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
Logan, Robert Altman. "Nothing But the Facts-A Critical Analysis of Science
Reporting In American Newspaper."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owa,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