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青少年發聲獎已於上個月月底截止報名,徵獎對象為13至19歲青少年,分為文字組、攝影組與影片組三組,本屆有492件作品參賽,目前正進行評審作業中。

  「青少年發聲獎」是由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耕耘青少年媒體素養教育多年,基金會總幹事楊順美表示,目前正推行為期五年的「生命教育」計畫,從本次青少年發聲獎的主題:「關懷生命—愛家行動全記錄」開始出發實踐。「生命教育」其實是將過去進行的活動都串聯起來,楊總幹事指出,希望青少年應該要擁有三種生活的必備能力:資訊力(媒體素養、近用、表達)、生命力(體認生命、重視生命)以及工作力(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所以才推行此計畫

  她進一步說明,作為生命教育的第一年,首將主軸精神貫穿其中,資訊力方面,除了有發聲獎外,還與八大電視合作、製作了獲的金鐘獎提名的原住民家庭單元劇「說好不准哭」;並與教師協會合作,由此衍生了教案、DVD,並歡迎學校免費索取、拷貝。

  在生命力方面,舉辦了高中生四天三夜的「生命體驗營」,以小組方式分享家庭經驗,並與生命協會合作開發高中生命教育必選課程教科書。至於工作力部分,楊總幹事認為:「…很多人覺得在大學才要考慮未來,但其實第一個選擇關卡在國中基測就出現了,要選什麼類組?一般高中還是技職?如果孩子對未來沒有想像力,不了解各行各業,在規劃將來時是很茫然的。」所以,希望將規劃的能力拉到國中就開始,在行動規劃如富邦職涯網,含性向測驗、行業簡介等。

  對於家長如何參與青少年的媒體素養教育,例如,面對以青春形象為訴求的「黑澀會」等電視節目,要如何將被媒體素養批判的常客轉化為助力?楊順美總幹事認為,陪孩子看電視、使用媒體,了解孩子看什麼,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在已經不可能要求孩子處於媒體無菌室,完全的禁止,而應該是培養孩子面對各種環境的能力。

  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遠景,楊總幹事認為是:「一開始推媒體素養,各界都以群起攻之的方式罵媒體,感覺跟媒體是敵對的。但現在,要告訴媒體什麼樣是好的,告訴『你可以是一個媒體』。傳播科技發達,公民新聞越來越多時,媒體可用這些取代不合適的內容,媒體關心的是大家關心的,公民產製的可以在媒體上表現出來,例如苦勞網的新聞也越來越被重視,期待由量變帶入質變。」從青少年開始培養起,因為未來他們可能就是進入媒體產業的一群。

  「青少年發聲計畫」發軔於2005年,由發聲網、發聲獎、學生社團補助、「媒事來哈啦」帶狀廣播節目(吳若權主持)等構成,發聲獎鼓勵13至19歲的青少年以影片、文字及攝影紀錄生活;青少年發聲網則提供青少年交流、展演的園地。

  而青少年發聲的實踐,除了透過發聲獎的參賽外,常設性運作的學校社團更是培力的園地,所以發聲計畫另外也補助學校相關社團經費,希望挹注媒體創作社團產出作品、舉辦校際聯展等活動。

  最後,繼去年的「my 24 hours」紀錄片,富邦文教基金會今年希望將記錄片推向國際,所以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的「國際兒童影片中心, CIFEJ」,並獲得2009年六月底、七月初的年會舉辦權,將結合年會與台北電影節,讓來台參加年會的五十國電影從業人員能夠觀賞紀錄片首映,了解台灣從事的媒體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