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低廉的數位科技,以及寬頻近用,打破了由製作、廣播公司掌握、獨占的動態影像領域。在此,新公共資訊場域隱然浮現。
這份研究由赫爾辛基Helsingin Sanomat基金會主持,2008年同時與歐洲文化基金會在五個國家(英國、土耳其、德國、羅馬尼亞與芬蘭)進行為期一年,調查歐洲各地年輕人使用音像媒體(audiovisual media)的情形。首先透過現有學術成果、官方文件與統計資料進行背景研究,並調查線上影片、影像部落格、影像交換等概況。透過協同歐洲文化基金會在五國舉辦工作坊的案例研究,深度訪談參與的青年製片人,這些青年大約在14至25歲之間,彼此社會經濟、教育背景相差甚大,此外,也與青年製片人合作的音像藝術家們會面。
異鄉人節 新型態音像結合
在阿姆斯特丹Westergasfabriek,灰暗、洞穴式風格的建築內,來自歐洲各地的數百名潮流青少年聚集於此,參與歐洲最盛大、為青年影片製作人與粉絲舉行的2008年異鄉人節(StrangerFestival)開幕典禮。歐洲各地年輕人製作的短片在巨大的電視螢幕播放,小團體們坐在粉紅豆懶人椅上觀賞,有人信步在展場與戲院前排穿梭,操作取景器與螢幕。在入口處外面,年輕電影製作人聚集一起,討論所有有關影像部落格(vlogging)、多場景電影製作(table-top movie making)的週末how-to工作坊課程表。
開幕典禮後,我們觀賞了音像取樣(audiovisual sample)藝術家Eboman的表演,他在特別建造的「SenSorsSuit」裝置中不停旋轉,其動作觸發了影像、聲音與鼓聲節奏(drumloops),在橫越舞台的螢幕上爆發。他規律地提示助理將觀眾群裡的人物帶入現場影片,接著Eboman把這些臉孔加入影片,隨著音樂節奏控制。這隱喻著:我們就是影片。
異鄉人節可能只有在2008年舉辦。各種音像形式的折衷混合,國際捐助商與贊助商顯示了過去三年來網路影片的急遽成長。但是這些狂熱的活動同時也暗示了些許的興奮與困惑。
數位科技的平價易得,以及寬頻近用的普及,打開年輕人表達自我、透過影像彼此溝通的大門。網路日漸隨著動態影像形塑。混合式影片、公民新聞學、影像部落格(vlogging)、病毒散布式影片行銷(viral-video marketing)、社群電影製作企劃、巴巴樂(happyslapping,譯按:2004年自英國青少年間興起的歪風,藉由攻擊無辜的被害人,並將過程以手機拍下放上網路供人瀏覽)…我們可以看到音像無處不在地迸發。
這本冊子圖解了「影像共和國」的興起,一個由年輕人創造、優先表達的新空間。「共和國(Republic)」一辭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公共事務或公共相關),「影像(video)」源自拉丁文的「videre」(看):按照字面,指視覺公共領域。在上個世紀,動態圖像已經被證實是在大型人群之間傳遞資訊,最快、最有力量的方法。今日,影像共和國的浮現,使廣泛的表達權力轉向年輕人。這對於主流媒體、決策者與其他機構來說,是一件大事。為什麼?
辯論的新空間
影像共和國是一個個人議題可以迅速地被轉換為公共關切的地方—動態圖像是讓個人能以最快的方式表達所思、進行回應。在這方面,它已經變成協議的新公共空間。辯論議題多元,如認同、氣候變遷、文化與政治,都因為影片的製作與交換興起。歐洲各地政府都正在尋找與之接軌的辦法。
公民權的新基礎
影像共和國擴張了視覺表達的近用,但是並不是所有人–許多由於近用與資源的不平均分配而遠遠落後。這些能製作影片的有較大的聲音;他們生活的故事也隨之傳遞。他們對領導者與政府的支持與批評能被更多的人聽見。歐洲各地的政府必需思考這些社會與科技遞移,如何地對自由表意、表達新形式基礎上的不平等發出警語。歐盟執行委員會的2008年媒體素養第一團隊已經強調了,「能夠」詮釋與製作媒體,作為支持公民權方法的重要性。當年輕人在線上經驗更多的自由,提供他們在日常生活,各種參與與實踐行動公民權的方法日益重要。
改變的新模式
近距離觀察影像共和國,顯示了我們如何理解當更多人能發聲,改變就能發生的途徑。政府機構對廣電頻道的鬆綁,此時,重要性前所未見的影響性公共行為導致了一些結果。倡議與慈善團體如Avaaz、Greenpeace以及國際救援委員會擁抱了病毒式短片,作為改變人們態度的關鍵性工具。當政府試圖解決人們所處文化的集體後果,也會需要透過影像共和國,找尋更多與人們溝通的管道。
影像冒險之旅
異鄉人節之外,粗略地瀏覽一下影片市場與新媒體設計,揭示歐洲各地的影片實驗範圍。以下是為了各種不同的訴求,參與影像共和國的主要行為者:
‧歐洲各地的主要放送者—從華沙的MTV頻道,到倫敦的BBC,以及伊斯坦
堡的TRT—都在尋求以不同的方法定義他們與自製影片年輕閱聽眾的關係。年輕人發現自己被視為是在電視製作人、怡然自得的跑龍套玩家、以及電視競爭者之間可互換的角色。
‧政治人物也正在參與其中。德國總理,安琪拉‧梅克爾進行影像廣播(vodcasting)已經兩年。同時,英國的高登‧布朗YouTube網頁經營了一個公共問答論壇,而大衛‧卡麥隆持續活躍於自己的部落格WebCameron。
‧歐盟執委會宣佈,2008年是跨文化對話年,並且成立針對促進歐洲年輕人之間關係的專案計畫,媒體與影片為其中至關重要的面向。
基本影像編輯軟體的易得性,已經為邊緣與少數團體使用影片作為提升能見度準備好基礎。這通常在區域層次發生,如發軔的「Choices,2」,是一個在英國北泰恩塞德地區,青年正義組織(youth justice system)的青年相關藝術活動節目。
影像共和國仍然在嬰幼期,多數的內容容易被視為語無倫次或零碎細微。但是表面下,它是可能得以區辨一個高參與度政治文化的種子–一個讓橫越歐洲的集體決策過程更加廣泛、振奮的方法。想要釋放潛能,但路上荊棘不斷。
第一,教育體系的鴻溝與已存的不平等,意指製作影片的能力並非平均地分佈。第二,新數位世界分際不明(ill-defined)的法規,限制了說與不能說。但是,最關鍵的,這個新視覺、新公共的領域由我們的民主體制與決策過程遞移而來,透過這些文化交換的創造力新形式與動能,通常無法轉換至現實世界的社會變遷。
影像共和國主要由偏好四處發送訊號的年輕世代集結而成。他們的父母與祖父母透過挑戰政府獲得自由,但是這些「routearound kids」寧願尋求他們有更多權力與影響力的另類空間。我們需要建造一個在如影像共和國與主流媒體間更有意義的連結,我們才得以開發其中的能量,並且促使我們的民主迎頭趕上。在這份報告描繪一個了達成的途徑:我們稱之為「itExpressive Democracy」。(記者顧佳欣摘譯)
原文及整份報告:http://www.demos.co.uk/files/Video%20republic%20-%20we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