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音樂教育先驅-呂泉生」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興隆小學沈啟聰老師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版國小四年級上學期藝術與人文-藝術耕耘者
五、對應能力指標:
2-2-9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3-2-12透過觀賞與討論,認識本國藝術,尊重先人所締造的各種藝術成果。
六、主題:臺灣歌謠 呂泉生譜寫音樂人生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2008/10/26國語日報/趙瑜婷
「唱呂老師的歌,學生的聲音會越來越好聽!」音樂教師熊師玲說,因為呂泉生創作的歌曲旋律簡單,學生唱起來一點都不勉強,音域落在適合兒童發聲共鳴的地方,越唱越流暢,培養出旋律感來。
呂泉生的音樂創作是有時代背景的,歷經日本占據及國民政府來臺,臺灣文化始終不受到重視,反觀二十世紀初,匈牙利音樂家巴爾托克和高大宜在德奧帝國統治下,卻積極採集當地民謠豐富創作,這激起呂泉生「唱自己的歌」的決心。
當時臺灣民間歌謠的紀錄,只限於歌詞,歌曲則沒有系統整理,每個人唱法都不同,受西方音樂教育的呂泉生,於是到各地「採譜」,邊聽人唱,邊用五線譜記錄下來,甚至改編成合唱曲,讓傳統歌謠能傳唱更廣,保存下來。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宜蘭民謠《丟丟銅仔》,熊師玲說,這首歌雖是呂泉生改編,卻改編的非常有創意,加入許多現代「音響」效果,例如用人聲,模仿乞丐拿竹筒沿途敲打乞討的「碰其碰其」,或火車開動前蒸汽聲「西蘇西蘇」,火車行進時「咻伯伯咻伯伯」,戲劇化音效讓人充滿想像。
「這首歌還有『附加價值』呢!」熊師玲發現,現代兒童坐過高鐵、火車,很難想像這些怪聲音的由來,她得先帶大家認識臺灣蒸汽火車歷史,「這首歌也記錄歷史生活的場景與情趣。」
「飲啦!」在臺灣宴會場合常響起《杯底不可飼金魚》這首勸酒歌,也是呂泉生著名原創歌曲,幽默歌詞中勸朋友敞開心胸,盡情享受人生。歌謠專家陳恆嘉說,自由快樂的精神也反映在歌曲形式上,每次唱到「哈哈哈哈」這四字,因為沒曲調,就是大家自由發揮的時候,但如果唱得不夠「high」,就代表你喝不盡興,「嚴重到」整首歌都會走調。
熊師玲說,呂泉生當年為提升臺灣歌謠,利用西方配樂予以「藝術化」,這首《杯底不可飼金魚》就是一例,呂泉生安排音域低而渾厚的男中音唱出飲酒豪邁的心情,但是又以「連說帶唱」的形式,將歌唱技巧藏於無形,讓我們感覺更親切,是藝術和生活最好的結合。
呂泉生也引進許多西方名曲,擴展兒童的音樂視野,像他帶領榮星兒童合唱團時,曾是團員的熊師玲回憶,呂老師帶他們認識很多宗教音樂,這些西方古早的單純旋律,沒有樂理記號,卻能直接表達出情緒,讓他們浸淫在音樂的美感中。
「不准遲到、音準要準!」呂泉生的嚴肅模樣,讓小團員很怕他,但練唱新歌時,他常用「比喻」帶大家進入音樂世界,又讓兒童覺得他很有趣。熊師玲回憶,他會用閩南語「你吃飽沒」,示範歌曲中不同的重音,會有不同語氣效果;有時聽呂老師講完一個故事,大家彷彿進入音樂情境中,默契十足唱出完美的音符。
「音樂教育,不只是把音唱準、節拍正確就好,那樣子的音樂味如嚼蠟!」熊師玲說,現在音樂教師教學時,都只著重在音樂技巧上,然而呂泉生在合唱團裡,認為最重要的訓練,是帶兒童深刻體會每首歌曲背後的人文情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唱出音樂的個性與靈魂。
八、教學重點建議:
1.教唱呂泉生老師歌曲「搖嬰仔歌」,並藉著介紹這首歌的創作歷程與製作,瞭解呂泉生的生平事蹟與代表作品。
2.閱讀本篇報導,引導學生瞭解呂泉生在音樂創作上對鄉土的關懷和情感,並試著從呂泉生的代表作品介紹中,來認識台灣的歷史,如「杯底不可飼金魚」一曲除了是勸人及時行樂的歡樂歌曲,更是因為創作的時代背景為二二八事件後,呂泉生於歌詞中以「剖腹來相見」勸誡台灣人的不論屬於何種族群,敞開心胸來才能真正好好相處。
3.介紹「丟丟銅仔」歌曲,讓學生聆賞報導中所提的將現實聲音的元素,融入音樂中的奧妙。
4.綜合活動中讓學生分享對欣賞呂泉生作品與生平的心得,並發表自己在瞭解樂曲創作背景及含意前後演唱「搖嬰仔歌」作品時,有什麼不同。
九、延伸教學
1.男中音的聲音特色(可參考使用公視「古典魔力客」節目第一季第二集)
2.台灣火車及火車站發展(參考補充資料網站)
十、補充資料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6325&ctNode=1561&mp=314
http://club.ntu.edu.tw/~club20322/train/Taiwan_trains/index.htm
http://www.sinica.edu.tw/photo/learning/taiwa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