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當初是為了傳統梯形標題字數的省減吧,香港印刷媒介,尤其是報刊,非常喜歡用「稱」字,如某某人稱之類;自從香港通俗量報東渡台灣之後,台灣傳統報紙,也大大跟風。
不錯,稱的確有述說之意,如《史記•淮陰侯傳》即說:「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又如〈韓愈•送董邵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最妙的是「稱貓」一詞,指的是,不想談論政事,便隨便講講貓,敷衍一、兩句。如〈蘇軾•郭忠恕畫贊〉:「放曠歧雍陜洛間,逢人無貴賤,口稱貓。遇佳山水輒旬數日。」又例如〈陸游•初歸雜詠〉:「偶爾做官羞問馬,頹然對客但稱貓。」用現代的話來說,這不就是等同指天畫地閒聊,打詖嗎?(用「詖」字會文雅得多)
不過,從上述引文,就粗略可得知,稱其實隱涵著強烈「自我表達」意義,如號稱、聲稱(頗近嗆聲),而用英文來表達,似乎就是〝claim〞!
如果合乎上述號稱、聲稱的,當然可以用稱,表達大大爭取之意;但是,一般而言,嘗試用說、指出、表示、透露和告訴等辭彙,通篇報導可能更為畫龍點睛,活起來了。台灣媒介、媒介素養教育,基礎深厚,應該有自己的一套,而且應該充滿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