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電燈泡不省電?」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 陳薇如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版社會領域六下,第四單元「永續經營地球村」,第五課「全球問題大追擊」。
康軒版社會領域六下,第三單元「全球化時代」,第四課「環境課題」。
南一版社會領域六下,第三單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第一課「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五、對應能力指標:
7-2-2辨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9-1-3舉出重要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等),並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9-3-4列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並提出問題解決的途徑。
六、主題:省電燈泡最省電?大錯特錯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更新日期:2008/11/10 07:20 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
「目前被大量使用的省電燈泡,其實並不省電」,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林憲德指出,因政府、學界、教育界「錯誤宣導」,造成普遍使用的日光燈,明明比省電燈泡更省電卻被換掉,「這是天大錯誤」。
「大家都誤以為『省電』燈泡,一定比較省電」,兼任成大建築系教授的林憲德說,「最近系上高層要求把辦公室的日光燈管換成省電燈泡,我才感到這個問題不講實在不行了!」
受能源局委託推廣省電燈泡的工研院副院長曲新生說,政府從未要民眾把日光燈換成省電燈泡;林憲德教授的憂慮沒錯,但恐怕誤解政府宣導意涵。會建議政府,未來宣導需有更明確的說明,就不會再有誤解。
林憲德研究綠建築多年,他發現省電燈泡只比愛迪生發明的鎢絲燈泡省電一點,其他像是日光燈、T5燈(外型像日光燈但比較細)、PL燈(U型燈管)及LED燈等,都比省電燈泡省電;但翻開環保書籍、政府宣導資料,甚至是教科書,都有「用省電燈泡比較省電」的內容,實在是「最荒謬的說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誤?他指出,應該是台灣的環保界跟著歐美國家腳步導致此結果;歐美國家至今多數仍使用高耗電的鎢絲燈泡,因此環保界推動省電燈泡替代是正確的,但台灣的情況不同。
根據他民國九五年的調查,台灣家庭每戶平均使用十三點四根日光燈管、四點六個PL燈及四點八個省電燈泡與四點二個鎢絲燈泡,更省電的日光燈管在台使用普遍,但政府卻推動「使用省電燈泡」,讓民眾誤以為省電燈泡比日光燈、PL燈等更省電,花了更貴的錢裝置,還「當了冤大頭」。
他最近與高雄縣環保局合作出版「我愛綠建築」一書,教大家如何從建築生活中節能,書中提到「應使用省電燈具」,硬是被出版社改為「省電燈泡」,讓他好氣又好笑;他建議乾脆把「省電燈泡」的名詞,改為「耗電日光球」,以免誤導民眾。
林憲德也發現不少室內裝修業者,為迎合民眾省電的錯誤認知,都將日光燈的設計改為省電燈泡,賣場展售的大型燈座也都用省電燈泡,讓他覺得問題非常嚴重,呼籲「不要再說用省電燈泡會省電了」。
八、 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老師在課前先發下附有烏絲燈泡、日光燈泡、省電燈泡、LED燈泡等圖片的調查單,先請學生記錄家中的燈泡是哪些類型,分別有多少盞。
2.請學生將家中一年的電費及用電度數記錄下來,並帶一張電費單據到課堂上以便討論。
3.教師在課前先蒐集烏絲燈泡、日光燈砲、省電燈泡、LED燈泡的耗電量比較表。
課堂實施:
1.請學生依課前發下的調查單,發表自家使用燈泡的情形,並參考他人的發表內容,與自己家中有何異同。
2.請學生猜猜調查單中提出的四種燈泡,哪一種最省電,依照省電排序應該為何?
3.教師發下「省電燈泡較省電?」影本,請學生精讀。
甲、協助學生找出新聞報導的重點:
例如:發生了什麼問題?(大家都把原本的日光燈泡換成省電燈泡,反而更耗電。)
為何發生這樣的問題?(政府的宣導沒有說清楚,造成大家的誤解。)
政府什麼地方沒說清楚?(該換掉的是烏絲燈泡,也就是白熱燈泡,而非日光燈泡)
乙、教師鼓勵學生針對報導內容發表感受,可盡量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4.請學生依據自己回家統計完成的調查單內容,比較自己家中所使用的燈泡數量和新聞報導中的全台灣平均值有什麼差別。
5.教師可協助學生將家中的佔地大小及人口數納入考量依據,做整體性的思考。
6.學生從自己帶來的電費單中練習認識自家用電的情形,包括:用電度數怎麼看?電費幾個月收一次?什麼是用電排放CO2?為什麼要把去年同期用電數也列出來?
7.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知道的省電秘訣,省電對象不必限於燈泡,可包含家中各項電器用品。
8.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節能減碳的議題除了省電之外,省水、無毒、減少CO2的排放量……等,都是很重要的課題,最主要是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以「聚沙成塔」的力量才能達到效果。
9.請學生回想新聞中提到的省電議題,以及課堂中討論的省電秘訣,依據個人家中的用電習慣,擬定一份「我家省電10大妙招」製作成A4大小的小海報,加以美化,並在背後貼上磁性貼紙,請學生帶回家中與家人分享或貼在冰箱加以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