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一個月的野草莓學運於12月7日畫下句點,無論這個新世代學運是否具有推動社會改革的能量,他留下的足跡,不但讓社會重新認識這群野的具有韌性的七年級生,且透過對新媒體特性的掌握創造了一個新時代的社會運動模式。

  公共關係研究強調組織在進行議題管理時應掌握媒體特性,了解媒體喜好,是謂投其所好,並且應積極主動的框架媒體議題。

  師大大傳所研究生朱幕涵在研究青年樂生聯盟議題倡議策略時即指出,為了要延續樂生的議題生命週期,必須不斷的製造衝突吸引媒體目光,否則議題被媒體排除後,將很快進入議題衰退期。製造衝突是社會運動的策略,野草莓的絕食靜坐,警察的驅離,老翁的自焚事件等皆讓野草莓運動的媒體報導量大幅增加。

  除了製造引爆點製造新聞內容之外,訴諸公共性與正義也是重要的倡議策略,野草莓運動的三大訴求包括要求政治人物對陳雲林來台所爆發的警民衝突負責,以及要求政府修改集會遊行法以落實保護人權的民主價值。青年樂生聯盟則關心醫療人權,呼籲政府將樂生療養院列為文化古蹟,認為公共建設不應與文化保存牴觸。人權是普世價值,社會運動在此可尋找立足點以尋求運動正當性。

  在媒體策略的部分,網路已成為主流的社運發聲平台,「網路社運世代」正在全球各個角落慢慢成形,其所建構的公民傳播體系,已對現實政治、媒體、社會生態逐漸形成衝擊。

  2007年三月,台灣一群部落客在書籤網站《HEMiDEMi》發起「搶救樂生」募款,將募得的錢在報紙刊登大遊行廣告,吸引了6000人次的參與。在野草莓學運的部分,學生使用BBS、Twitter、手機等移動裝置串聯行動,支持者也利用推文網站、Facebook發聲,並透過雅虎奇摩的Y!Live直播,將影像傳送到網路上,增加國際能見度。

  新社會運動與媒體的關係在資訊社會時代成為共生結構,議題倡議者須熟知媒體特性主動提供具新聞價值的資訊,節省記者資訊搜尋成本,與媒體建立良好關係,並且利用網路蓄積能量,讓公民傳播能透過一個按鍵,輕鬆參與公共事務,使得民主機制的發展更為健全。

參考資料:
  
朱慕涵(2007)。《學生社會運動議題倡議策略之研究-以青年樂生聯盟推動「保留樂生療養院」議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中時新聞資料庫

按Enter 我抗議 網路社運來了

部落格、直播平台….社運工具箱

延伸閱讀:

Y!LIVE、Twitter幫忙 學生用網路聲援野草莓

挑戰主流媒體 未來影響不容小覷

所謂的新民主

與野草莓新聞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