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脫脫」原是口頭語,意為「就象真的一樣」,把此句口頭語活用于文字,顯 示其草根性的,多為大陸文學家。例如,曹禺劇《日出˙第二幕》:「(王福升)活脫脫一個流氓,豎起眉毛,抓著黃省三胸前衣襟。……。」又如楊朔的《三千里江山》寫到:「小燕子拉著白煙穿過天空,活脫脫就是一群小白魚,溜出溜游在大海裡(第八段)」。不過,我們比較熟悉的,卻是「活脫兒」。
 
  脫脫(讀曰ㄊㄨㄟˋㄊㄨㄟˋ),原指舒遲的樣子(《詩˙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而活脫,則是指東西的形象很相似。據《輟耕錄》所說,摶丸之伎,另名「活脫」(即「塑工」),楊萬里〈冬暖詩〉:「小春活脫是春時,霜熟風酣日上遲」;黃昇〈酹江月詞〉:「禾黍秋風,雞豚曉日,活脫田家曉」」;史彌寧詩:「楚山活脫是春時」。

  很明顯,活脫兒是脫脫與活脫兩詞音義相揉合,而變生出來的,也就是「活象真的一樣之意」(《三俠五義˙七九》:「口裡雖然說著,他卻偷著眼兒瞧熱鬧兒,真正三個人裝了個活脫兒」)。與活脫兒詞法相近、但不同義的大概有活生生、活生生的、活潑潑和活潑潑地諸詞;最妙的是粵語,把它借音另組一新詞曰「滑脫脫」(讀曰滑ㄑㄩˋㄑㄩˋ)—-滑不溜咚之謂也!

  不管活脫脫或活脫兒,都是一個感喟形容詞,如果用在新聞標題上,就成了有題意的「意見題」(think piece),都與正統新聞標題要求「寫實」理念相違背,故「老」標題師傅大都儘量不用;不過,鼠年十二月中上旬,此詞卻出現在台北一家日報特別報導版(A8)的標題上,作為「仿如」的代用詞,看起來是夠超現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