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客觀性的概念是美國新聞實務界極力恪守的重要信條,但對於部分人士來說,客觀性是不存在的,因為新聞客觀性不若醫學臨床與科學測量所要求的精確性與驗證標準。但反過來說,新聞客觀性卻是記者產製新聞時,於心中需要把持與努力的目標,記者必須將事實現況與自我的情緒抽離於工作,也同時要將自我的意見與事實陳述做切割。

  新聞記者在產製客觀的報導中,所運用的工具是「倒寶塔式寫作」(是依據新聞的重要性由上而下依序撰寫而成),以及五個W一個H的形式(誰Who,發生何事What,發生於何處Where,何時When,以及事件是如何發生的過程How)。新聞記者必須在眾多的新聞素材中挑選出事實元素,將這些元素以秩序加以整合排列,進行撰寫,來傳達事件或特定議題的重要性。

  雖然客觀性所代表的意義很多,其中包括依據事實進行報導、精確描述與再現。近些年來,儘管客觀性在分析性報導方面的要求,比起一般描述性的新聞更加講究,但部分人士認為客觀性的追求在美國的新聞界來說,若同時與其它不同國家與異域文化比較的話,是獨樹一幟的。至少新聞客觀的倡導者這麼深信著,也確實已成為新聞記者執業時所必備的基本認知之一。當世界其他地方的報紙致力於評論式的新聞撰寫時,美國新聞界大體來說會致力將記者的觀點與事件做切割,維持「事實留於新聞版面,評論留於社論版面」的守則。

  儘管多數人批評客觀性的存在價值,但他們仍與倡導客觀的人士共同認為這仍是記者亙古不變的高尚從業價值,將有助於新聞界朝正向發展;雖然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嘲諷這是公式化的理想烏托邦。儘管如此,他們仍堅信美國的新聞界是一個不具任何意識型態的淨土,不管這樣的說法正不正確,這樣的理想卻是對於再現客觀事實的新聞陳述,是有幫助的。

Dennis觀點:新聞的客觀性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客觀性是新聞界值得追求的目標,但在實事求是的媒體實務中,卻顯得太過不切實際。身為新聞記者,對於要做到公正無私、毫無偏見、徹底將事實與意見分離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新聞記者採集相關資訊後,會經過選擇、組織與組織的過程,這是新聞工作的本質。從頭至尾,新聞就是一項完全由主觀性構成的專業主體,事件的新聞陳述不過是整體事實當中的「片斷」陳述。記者的報導受到自我的生理與社會的文化意識型態所制約限制,記者充其量不過是為觀眾描繪出真實世界當中的浮面表象而已。

Merrill觀點:客觀性是新聞的使命

  客觀性是再現真實的必備元素,在1960年到1970年間,新聞界出現了嶄新聲浪,認為客觀性是新聞從業人員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然而,若記者可以按部就班依照準則去處理新聞,那麼新聞的公正公平是當代新聞記者可以達到的使命。系統性的新聞處理過程包括了策略性運用系統化的工具以分析國家之事、收集資訊,並以明確的再現論述形式將新聞產製出來。按照這些步驟準則,可以使新聞記者有利於產製出公平、公正的新聞。若我們稍微再從另一個角度想,記者其實可以在新聞工作中試著去將主觀的意見從事實當中抽離出來。如果記者可以這樣再現新聞,那麼我們就可以期望閱聽人在解讀新聞時能以相同的角度去思考他們所看到的新聞。達到新聞的客觀性在當代的新聞界並非難事,我們只是需要一套系統性指標來為閱聽人提供公平、公正的報導。(蕭裕民摘譯)


Dennis, E. E., & Merrill, J. C.(1996). Journalistic Objectivity. In E. E. Dennis & J. C. Merrill, Media Debates (pp. 106-120).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