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第一課,我認為是認識「媒體訊息是一種人為建構」的過程。要向孩子講授這個概念,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怎麼說呢?以看戲為例,每個人都知道戲是假的,但是看到感動處卻會真的掉淚、看到氣憤處會不顧形象破口大罵、看到溫馨處則從心中會心有同感。從看戲經驗來看,「看戲是傻子」的比喻顯然不會錯!

目的:從移情投射到真實思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人的移情作用,將情感轉移投射到戲劇中的人物與情節,但是從媒體素養的角度來看,這牽涉到對於真實程度判定的問題。因此,媒體素養的教室策略,就可以利用戲劇節目,來討論一些關於媒體再現真實的問題。我們以電影「赤壁」為例共分為目的與情境設計兩個層面,解析說明媒體再現真實的問題。

  首先,在教學前必須清楚自己在課中活動要完成什麼目的?就媒體訊息是人為建構的大方向來看,孩子顯然不是不知道戲劇節目是演的,而是缺乏對真實程度的思辨。據此,我們通過課堂討論活動,所要達成的目的是「思辨媒體訊息的真實性」。

  有了明確的目的後,接下來就需要設定一個討論情境。這方面的例子幾乎可以信手拈來,這裡建議用「歷史劇」為例,因為它本身具有真實性的討論爭議性,畢竟在史實與媒體再現的過程中,它會經過人為的選擇。假設以用最近熱門的電影「赤壁」作例子,那麼我們可以作如下的提問與討論

情境:以「赤壁」為例

  1.「赤壁」之戰的情節是虛構的嗎?根據陳壽《三國誌》來看,東漢末年的確經歷黃巾之亂、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但是通過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許多政治鬥爭與社會矛盾的現實似乎躍然於紙上。而三國故事在民間頗為流行,在很早以前就轉變為民間戲曲故事,加以演出。電影「赤壁」正是對三國分立的關鍵故事,加以公演。因此,我們得知的故事版本,在中間的過程,經歷了非常多人的詮釋(史料—小說—戲曲劇種—電影電視),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仍有虛構的成分。就此發展的脈絡可以討論許多有趣的細節。

  2.現在,讓我們假設,如果周瑜、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歷史人物成為該戲劇節目的聽眾,請問他們會怎樣看待自己呢?他們會不會覺得自己不是那個樣子、裡面的形象也不是劇中所描繪的、而情節故事的發生,更不是電影中的安排。從真實經驗的角度來看,這種問法很荒謬,因為根本不可能。不過,當我們轉個角度來思考,深處去體會,或許整個情形似乎不是那麼單純、也不會太荒謬。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問法,用於我們所接觸的媒體世界。

  3. 媒體呈現的是真實的嗎?通過上述的討論後,我們可以就一些孩子提供出來的想法做綜合性的討論。討論時,我們可以這樣思考:赤壁,這部戲劇電影,其故事內容或戲劇情節本身,就一吋吋記錄下來的膠卷來看,它是可以被考證的實在,就像是羅貫中的小說一樣,因為我們的閱讀、觀看而歷歷在目,裡面的角色也被我們當真的來看待。但是,一旦劇中的角色現身,它也必須把這些媒體呈現的真實,當作真的來看待。曹操,如果要抗議他的形象被破壞,他除非拍出另外一部電影,創造另外一個曹操,不然他的樣子就會如那部電影般的,成為我們通過媒體所見既定的事實。

媒體是巨型的文化故事書

  在台灣,許多戲劇節目,特別是標榜「真實故事改編」,那些表現上看起來似乎相當重視過去事實的考證,而且也會通過學者專家的意見,來建構可信度,但是這也是一種人為建構,只是用科學領域認為嚴謹的方式來處理罷了!但是真實通過媒體再現出來,「真實」真能被科學方法清楚地抓到,並且與虛擬想像絕對分開嗎?嚴格來說,媒體所勾勒的世界,是在事實與人們觀察角度之間,相互編織而成的巨型故事書。

  在現今這麼多的戲劇節目中,孩子們隨時隨地都通過媒體接觸各國文化的價值、習慣、信念與神話。但有趣的是,並不是世界所有的戲劇節目都會在台灣播出,像是你就很難看到印度、菲律賓、澳洲、紐西蘭、中國大陸的戲劇節目,反而比較容易接觸到日本、美國、韓國的戲劇節目。下次教室策略第二講「演戲非瘋子 瘋子不演戲」,則要討論商業組織文化如何滲透媒體,而它在教室中該如何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