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佛羅里達中央大學二年級學生Nicole Nissim在三角學遇到困難,她上YouTube看看有何法寶。
Nissim通常瀏覽影片分享網站,先找尋樂團或喜劇影片。但是這次她並非因此拖延作業,意想不到的是YouTube充滿了關於數學的影片。在看過幾片後,這位主修心理學的學生說,她終於了解三角學平衡,以及如何作圖。
「我必須按照自己的步調看,如果不瞭解(數學)概念,我可以輕鬆地重看一遍」。「一旦看過以後,這些概念就更清楚了。」
YouTube也許是最廣為人知,具大量自製影片與電視片段的網站,但誠如Nissim,許多人將它轉變為數學、自然與其他複雜科目的免費家教。
數學影片並不是具百萬點擊人氣,咯咯笑嬰兒影片的競爭對手,但是一部YouTube微積分家教影片去年點閱超過五萬次。其他如角速度與簡諧運動等物理相關影片,點擊次數超過一萬次。
依薩卡大學新聞系教授Kim Gregson指出,這樣的影片出現有幾個原因。當學生們主動搜尋影片,是在他們已經準備好要學習,以及完全清醒的時候,這通常不會發生在早上八點的微積分課堂。並且,影片可以重複看無數次,直到真正了解。
而觀賞者評論也反映了這點。由非營利組織Khan學院在YouTube上提供的家教影片,其回饋包括「我才正要放棄藥學課,你救了我」,一個評論說:「你真是數學之神!!!」
創作者Salman Khan的祕訣為何?「保持簡單。」一次聚焦在單一概念上,並且讓影片長度維持在易消化的十分鐘。而且並不單純弄個他站在白板前的影片,他想要的是,近在咫尺、坐在某人身邊,在紙上共同解決問題的同類感。「如果你看到一個傢伙大聲地思考問題時,我認為人們會覺得比較不像在說教。」白天身為基金避險管理師,晚上變身為數學奇才的Khan說。
Khan畢業於哈佛與麻省理工學院,當他在為小學六年級的姪子解決數學問題時,發現自己的家教興趣。當他巧妙的家教手法在親戚間傳佈開來,Khan厭倦老是重複同樣的東西,所以他拍攝了影片,並且上傳到YouTube。化身為Khan 學院,目前是單人秀,長期目標是將科技作為學校學習的一種方法。
特別關注數學教學法的邁阿密大學教育系教授Walter Secada,讚揚Khan的個人教學風格。但是Secada指出雖然他所看過Khan的影片是正確的,他關切的是Khan以例子定義名詞,而非廣泛地定義。Secada說,這可能會使接受不同例子了解概念的學生。
「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卻是處理深入問題的基礎。」Secada 說。「這是優點但也是缺點,因為你所能表達的有限。」
Secada希望看到數學老師將教學與影片結合,或在課堂上建議使用經檢驗過的影片。他呼籲學生別太單一仰賴在網路上找到的資訊。
「讓孩子雙重確認他們所學的資訊是必須的。」Secada 說。「當教授將這些引用至考試時,也必須確認是否正確。」(記者顧佳欣摘譯)
原文出處:http://www.latimes.com/business/printedition/la-fi-youtubeschool15-2008dec15,0,6405510.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