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社會中,哪樣是離我們最切身的媒體?根據不同的媒體慣用習性有著眾說紛紜的答案,但對於年輕世代的族群們而言,手機應該是個不陌生的回答。截至2008年7月的行動電話合約數共約為一億四百萬件,約佔日本總人口的81%。除了最原始的通話功能外,話機本身也與時並進,涵蓋各種通訊相關的週邊概念,包括電子郵件收發、相機攝錄、mp3、掌中電視等,涵納網際網路機能後,甚至連部落格書寫與銀行匯款等生活功能都納入了手機通訊的版圖中。這些行動電話的特性所延伸的新型態思維與生活革新,綁住了個人與社會的鍵聯方式,殊不知它已默默催生了一段不可逆往的時代到來。
行動電話帶來的最大衝擊莫非於公共空間的改變。在課堂中或電車裡接起手機會造成禮儀上的困擾等諸類問題在此暫不談論,廣義言之,「拿起手機」這個行為會讓手機持有者漠視眼前的對象。例如正與飯桌上的家人聊到開心處時,手機卻不識情況地響了幾聲,選擇「接起」或「無視」,不單單只是反應如何對待來電者,也是一種對待眼前對象的態度表現;抑或在初識的朋友面前不斷把玩手機,是不是暗示著「彼此已無話可談」;特別是吵架中的情侶,常倚仗著「另一半所不知的行動電話」代表自身尚存一塊屬於自己的私人領域。行動電話之所以象徵著個人與社會的鍵聯,正因它具有一種能在公共空間裡切割出私人領域之特質。
這段不可逆往的時代變化,卻讓我們忘了早在行動電話普及以前人們是如何生活。那時的電話雖為私人媒介,礙於技術層面的困難只能公家使用,我們在一間間的電話亭或客廳轉角的沙發上框出了一塊不可移動的私人空間,電話線將我們牽向一道摸不著實體的聲音世界中,但當掛下話筒的剎那,我們又瞬間返回了可觸可見的實體生活。而今,行動電話如同字面所述,這個可隨身攜帶的媒體,已將自我的私人空間也一起「行動化」了,巧妙地收納於這個方型機子中,當專注於這個四方小框框時便陷入了與世隔絕的自我空間,神遊於它串起的社會鍵聯。
隱含於手機的自我空間付予了使用者的個人獨特性與便利性,但資訊的匿名性與行為的個別化也造成現實生活的人際疏離,也是一種橫亙於不同世代的數位落差。家長無法預測小孩究竟接觸了怎樣的資訊,選擇不讓小孩持有手機。過度依賴手機生活使得一旦電池用盡便一籌莫展。仰賴號碼與電子郵件維繫的人際關係,簡訊中存有的是冷冰冰的文字互動,換個號碼即可脫離關係。我們生存於被手機鍵聯的社會裡,其中自我空間的創造更是使用者與工具本身的互動結果,該說是我們使用著手機,還是手機牽制我們,這真是一項值得思考的媒體識讀面向。(記者劉盈慧摘譯)
原文出處:http://www.mlpj.org/cy/cy-pdf/bun_kei.pdf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