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霸凌(bullying)是一種蓄意的、持續性的行為,透過言語的騷擾、身體上的攻擊,或其他諸如操縱、強迫等方法造成他人產生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

  研究指出,權威性結合強烈控制欲的成年人是霸凌者的人格特徵,特別是對次級團體的偏見是造成霸凌行為的風險因素之一,忌妒和怨恨也是產生霸凌行為的心理動機。霸凌也可被用來當作隱藏恥辱、焦慮或膨脹自信的方法,如透過貶低他人,霸凌者可感覺自我力量增強(empowered)。

  其他造成霸凌行為的風險因素有容易生氣和使用暴力,沉溺於侵略性行為,將他人的行動誤解為惡性的,擔心自我形象等等。

  霸凌者通常自己也是遭受霸凌的受害者。研究證明孩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讓孩子暴露在產生犯罪行為和成年人家庭暴力的危險當中,因此若發生在孩童時期的這種侵略性的行為沒有被制止,就有可能成為習慣性行為。

  霸凌行為會使受害者產生長期的情感和行為上的問題,譬如孤單、沮喪、焦慮,導致低度自信感和情緒低潮甚至自殺的可能。

  而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指使用資訊和傳播科技,譬如e-mail、手機和網頁文字訊息、即時訊息、個人網頁、部落格、線上遊戲和線上個人投票網站等,去支持企圖傷害他人的個人或團體其刻意的、重複的和惡意的行為。

  根據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調查發現,隨著網路發展,有三分之一的美國青少年在即時通訊、社交網站中,遭到同儕的霸凌行為。美國另一項調查則指出有四成二的美國學生當過網路霸凌。(記者黃嬿整理)

資料來源:

wikipedia

自由時報電子報

相關網站:

http://www.cyberbullying.us/index.php  

此網站由美國幾位專攻犯罪研究的大學教授以及網路霸凌研究專家共同成立,內容包括與網路霸凌相關的書籍、部落格、學術研究、故事與案例分享以及協助資源下載等等。

http://www.cyberbullying.info/about.php 

由澳洲資訊安全顧問所成立,內容包括解決手機、網路霸凌的方法,相關資源下載以及提供相關新聞與出版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