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青少年使用網路的頻率與時數已超越電視,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傳播媒體,加上數位相機、手機等數位科技的普及以及網路無遠弗屆的傳送特性,使得網路霸凌已從校園問題,發展成為一項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
國內近年來發生的網路霸凌案件不少,包括「國一女狠呼巴掌 學霸凌貼上網」、「負我就貼你」、「怕同學排擠 最困擾孩子」、「廁所修理三女 過程全都錄」等新聞事件。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表示,研究人員透過深度訪談,發現網路傳送機制的便利讓使用者感覺不那麼真實,衝動情緒只要透過簡單的點擊即可立即的宣洩,是網路霸凌問題日趨嚴重的原因之一。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所缺乏的衝動控制和未發展完全的移情技巧,使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間的距離在網路上已經導向一種空前的,且無意識的殘忍程度。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和蕃薯藤數位科技共同發表的一項調查,九成以上的孩子遭到霸凌時,內心都十分在意,甚至有22%的兒童說,「覺得死了算了!」。且孩子遭受霸凌時,多數不會告訴父母,也不願意尋求老師協助。調查顯示,遭霸凌的孩子,有六成四不願意告訴老師,除了擔心被報復(34%)之外,有四成七的孩子懷疑老師解決問題的能力,覺得說了也是白說。
網路使用的個人化賦予青少年保有隱私的權利,使得Email訊息和網路部落格等工具,讓父母不容易查覺霸凌行為,但是卻更公開的汙辱了受害者。報導中的受害者即表示,網路霸凌比當面的汙辱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當面對面溝通時你可以制止他,在網路上就不行。
霸凌行為對受害者深心影響甚鉅,嚴重者會有自殺傾向。日本即有一名青少年因遭受霸凌而休學在家,仍持續收到辱罵簡訊,最終因心理壓力太大而得了厭食症。國內也有層出不窮的網路霸凌事件,受害者不僅是學生,老師也常是網路霸凌的對向。
網路的普及與青少年的法律知識不足,使得網路霸凌的事件頻傳。教育部呼籲應從青少年、教師以及家長三方同時宣導,並配合法律規範來約束霸凌行為。除了將網路霸凌管制納入校園規範當中,教師應於課堂上教導關於網路霸凌的概念與因應方式,並深入調查與解決霸凌事件,讓孩子認知霸凌行為的嚴重性,並取得孩子對老師的信任。家長應主動關心孩子,勿以責罵作為管教方式。
在法律規範上,我國刑法明訂條文禁止誹謗與公然侮辱等妨害名譽等行為,對霸凌者而言,若不加以防範、矯治其行為與態度,最後極有可能惡化成觸法行為,因此應灌輸青少年正確的法律知識,籲其勿以霸凌作為情緒宣洩與報復的方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