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年級:

國小3年級以上,建議可與語文科搭配(中、英文課皆可),練習語言、寫作技巧。

活動目的:

1.讓小朋友知曉「新聞」的意義。

2.讓小朋友瞭解「解讀新聞」的技巧。

3.從中可建立「思辨新聞」的能力,增進獨立思考能力。

活動準備:

1.幾份當天不同媒體、不同版面的報紙,可更容易發現新聞結構。

2.準備活動表格(如附表),讓小朋友依照5W1H解讀新聞。

3.如是班級活動,需先將學生分組。

4.建議可每天或每週進行一次練習,持續培養思辨訊息的能力。

活動流程:

新聞的意義

1.首先詢問孩子「認為什麼是新聞?」「透過閱讀新聞,可以獲得什麼?」。

2.告訴孩子,透過新聞閱讀,可以知道每天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藉由記者的觀察與採訪,得以拓展生活視界。

3.讓孩子想一想:知道一則新聞寫了什麼嗎?看得懂新聞嗎?

解讀新聞

4.告訴孩子,每則新聞都有特定的結構,就像寫作文也有文法要遵循一般,藉由這些結構,可以清楚的將訊息傳達給讀者。

5.帶孩子認識5W1H:
 
Who-誰,誰出現在新聞裡?誰是這則新聞的主角?
What-什麼,新聞述說的是什麼事件?發生了什麼事?
When-何時,這則事件何時發生?
Where-哪裡,事件在哪裡發生?
Why-為何,這則事件為何會發生?
How-如何,這則事件的狀況,如何發生?

6.帶著孩子解讀不同版面的新聞,在本活動表格中記錄分析的結果,當然一則新聞中可能因為編輯取捨,而將新聞著重在其中幾項要素的報導,但仍可用這些元素來快速的解讀新聞。

思考新聞

7.提醒孩子注意,每則新聞都是由記者所採訪,前往採訪的記者將結果記錄下來,再以這種方式「向讀者說故事」,也因此,代表的是記者的觀點、該報紙的觀點。

8.解讀完一則新聞、對該事件有大略的瞭解之後,帶孩子觀察:這則新聞中多半引用「誰」說的話?是否缺乏誰的觀點、說法?除了這則新聞的觀點之外,還可以從什麼角度來觀察這個事件?舉例來說,消費生活版許多新聞強調健康食品的優點,卻未提及可能有的副作用,也缺乏專家說法。

  另外,這則新聞中缺乏了5W1H的什麼元素?這個缺乏的元素,對讀者理解新聞來說,有什麼影響?例如,許多社會新聞報導了「誰」、「什麼」、「何時」、「如何」、「哪裡」,卻對「為何」沒有多加說明,導致讀者知道社會事件的發生,卻不知引發的背後原因,容易歸咎於個人,更難發現社會隱藏的問題。

9.若每天、每週持續練習,可以在每週末、每月底,讓孩子學習以新聞結構「改寫新聞」,從自己的角度模擬對事件的觀察,進行改寫。

附表

  依照以下6項新聞要素解讀新聞,在每項要素的欄位中,寫下對應的新聞內容。

  以新聞〈存錢一年出國畢旅 高縣嘉誠國小超High〉為例(中廣新聞網,2009/04/01)

新聞

Who-誰

What-什麼

When-何時

Where-哪裡

Why-為何

How-如何

1

高雄縣嘉誠國小六年忠班十多名學生

籌出國畢業旅行旅費,終於成行

五年級就開始計畫出國畢旅

高雄縣大社鄉嘉誠國小

出國畢業旅行

省下零用錢、賣二手物品、加上消費券和部分家長贊助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