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簡單,也不簡單的故事—-沒有複雜的人物與劇情,卻含有擴及各層面的思考,它談的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一種信念啟示—-由內向的五年級學生卡拉動手《蘭德理校園報》開始,並引領同學閱讀、寫作的興趣,讓羅森老師面對自我,帶領學生們了解新聞事業的本質與理想,為自由信仰發聲。
在顛覆傳統的一四五號教室,充斥著圖書、報刊,層層疊疊的資料與訊息,校園報上軌道後,放牛吃草的園地成為學生的資料庫,學生主動寫作並且大量閱讀感興趣、可能成為新聞主題的素材。動手作報紙,由閱聽眾變成新聞產製者,以不同角度思索閱聽眾的需求。主角卡拉的校園報,讓同學對於身邊的人事物展現關懷,不管是「最受歡迎老師」或「十大最不受歡迎的餐廳食物」,成為社群的資訊樞紐,凝聚社群活力與意識,為己發聲。而分工合作至成品結晶,參與者也能夠自我肯定。
如果學生能自我學習,那老師的作用是什麼?羅森老師在卡拉一針見血的社論中找到答案,羅森老師自省身為教師的角色,重拾教學熱忱,鼓勵並探討校園報遇到的問題,以引路人的姿態機會教育。
首先面對到新聞事業的本質,新聞本於事實,主重求「真」,而正、反、中性的筆調,則可依情形交錯運用,但要最重要的是,能帶著「善意」,非一味地嘲諷打壓,才能統合積極正面的動能。而當邦斯校長以校園報使用學校資源為名,試圖監察,連繫至當代報業,報老闆們擁有資源,無論是硬體或是給薪,是否就有干涉內容的權力?其後,由於一篇匿名撰寫關於「離婚」的文章,使邦斯校長有了開除羅森老師的理由,《蘭德理校園報》也停刊了。
《蘭德理校園報》停刊,但卻以「捍衛新聞報」浴火重生,以個人資源運作,有更多篇幅、甚至有網路版本。在與學校理事會的公聽會上,羅森老師把握機會,帶領學生實踐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論自由,並突破體制。傳統權威帶著家長父式的姿態,充滿第三人效果的預設(包括邦斯校長、電視台記者皆是),浮面理解,反而忽略了真誠面對周遭事物的可貴,學生邁克以親身經歷撰寫自己父母的「離婚」,是兒童不宜嗎?從善出發,正面論述,許多「有問題」的議題,或者都能變成教材,新聞是蒐集世界發生的事情、你我身邊的故事,因為真實,所以動人。
《蘭德理校園報》除了談教育方式體制,也談新聞工作、更談信仰價值。在現今媒體充斥浮濫,如何引領學生辨別媒體、新聞好壞,甚至帶著怎樣的情懷來關懷周遭,認知世界,進而實踐自由理念。或者,就可以從一份簡單的學生報作起。
參考資料:
〈台灣教師推薦摘要 〉
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校長 李珀: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教學理論的實踐,如建構式教學、多元智慧、合作學習、正向思考等的體現。羅森老師透過關鍵的問題提供適切的引導,讓孩子們架構出完全屬於自己藍圖的校園報。在編報過程中,孩子不斷遭遇問題,尋找可能的資源和方法,嘗試可行的策略,從中獲得真正的成長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此外,最難能可貴的是,此書讓我們瞭解「自省」的力量。學生卡拉用文章挑戰羅森老師,但在冷靜下來思考文章的適當性並和母親深入對話後學習到:「誠實是好的,讓人知道真相也是對的,但當你要刊載真相,就要確定那裡面也有慈愛的善念,這樣就會無往不利。」而羅森老師也因為懂得自省,誠實面對自己,然後有所改變才能重塑教室氛圍。
桃園縣武漢國小校長 胡淑貞:
它適合所有人閱讀,當然這包含了新聞媒體工作者,不論是平面或電子媒體,如果能堅持真與善的理念來報導與呈現社會現象,我相信大家會對媒體更有信心。
台北縣秀朗國小校長 潘慶輝:
與台灣的小學校園相對來說,《蘭德理校園報》裡的學校,重視接納和陪伴。面對衝突,他們會接納對方的狀況,也迅速的察覺自己的情緒,會用問句的方式探詢彼此的意見。卡拉的媽媽是,羅森老師是,邦斯校長是,喬伊等同學也是。他們透過探索的方式,讓信念與行為訴諸程序,也訴諸價值與公義。
台灣校園正在流行媒體識讀教育,《蘭德理校園報》正可以提供老師和小朋友在面對電子和平面新聞時,具備媒體素養的參考準則,並幫助孩子們理解言論自由與人權保障的內涵。
台北市私立靜心國民中小學校長 簡毓玲:
三、四十年前,台灣的聯考題目有一次是「假如教室像電影院」,曾轟動一時,大家開始注意到多元教學的重要。《蘭德理校園報》的出版不禁讓我聯想到:「假如教室像報社」。這本書在在突顯公理、正義、良善的價值,並敘述教與學的互動歷程,以及報紙誠實、公平、真、善的客觀引導。
假如教室像報社,卡拉創辦《蘭德理校園報》在台灣可能實現嗎?
台北市溪山國小教師 王麗櫻:
當學校成為報導場域,當學生成為主編、記者,你能想像會有什麼樣的題材產生?在一四五號教室裡,由學生主編的班刊《蘭德理校園報》像一條幽微的隧道,連接喪失教學熱情的羅森老師與渴望學習的學生卡拉。在這份班刊裡,出版自由、報導立場、文章選用的尺度被熱烈討論著,羅森老師的熱情重新被點燃了。在《蘭德理校園報》這個私人民主實驗室中,老師與學生正著手進行一場大膽而創新且深見人性溫暖的實驗。
台北市明湖國小教師 吳芊芊:
這是本值得推薦給學生、家長、老師及台灣新聞媒體的好書。它讓學生透過新聞的產生過程,培養對周遭事物的觀察與判斷力,同時瞭解在團體中分工合作的可貴;讓家長們瞭解當自己孩子碰到類似的狀況,可以有那些方式協助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讓老師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跳脫傳統台灣教育制度的巢臼;讓台灣的新聞媒體不再充斥著扭曲煽情的報導,而是以真與善為出發點。
台北縣積穗國小教師 許如妤:
閱讀安德魯的系列書有一種快感。身為現職教師的我,對於故事中羅森老師的教學理念:「孩子靠自己學習的時候,總是學得最好。」十分感同身受。
書中看似不適任的羅森老師只從生活中不斷提供資源、書籍給學生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學習的選擇,他相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故事中的卡拉則有一股勇氣,她將事實轉為文字,並訴求真與善。
台北縣網溪國小教師 劉慈萍:
書中藉由卡拉自製一份校園報紙衍生的一些連鎖反應,編織出扣人心弦的情節,讓學生能從中習得媒體的真正意義,並能獨立思考、批判媒體所報導的內容。在這資訊氾濫、八卦充斥的時代,《蘭德理校園報》確實是一個教導學生正確判斷媒體資訊的輔助教材。(以上推薦摘錄自《蘭德理校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