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語日報在小學校推行讀報教育(NIE, Newspaper in Education)以來,受到許多師生支持,紛紛採用。然而,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身、心、靈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何找尋適合年級、符合學生特質的讀報教育方式,是每位教師面臨的課題。讀報教育除了國語日報,其他類型的報刊,也是教材。對於正在「轉大人」的六年級學生,如何提供呢?

  山城中的台北市萬芳國小,自然輕鬆氣氛繚繞,學生們不必穿制服,恣意裝扮自我。在讀報教育課程之前,六年四班的學生利用中餐時間,接受西餐禮儀課程,每位學生皆特意打扮了一番,並拍照留念。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進入讀報教育課程。

  鄭智仁老師採用「中國時報」作為讀報教育的素材,讀報教育課程一周進行一次,多為周一或周五下午,每次進行一至兩節課。「忽略報紙獨有的『新聞特性』是很可惜的……國語日報學生從小看到大,偏重國語文的訓練多,應該要學習更多元的東西了。」

  利用中國時報作教材,首先,在上課之前,鄭智仁會發放學習單,並將討論新聞上傳至班級網站(部落格),提出問題,希望學生們能夠回覆問題,並作預習。當天議題是「佳士得拍賣兔、鼠首」事件,以「需要的不只是民族情感」為主題,由此延伸,多方討論。

  第一層,介紹新聞事件主角背景,如圓明園的歷史(與清末歷史)、中國古物為何流落四方,遭致拍賣、兔鼠首本屬圓明園什麼部分,其功用為何、設計者是誰;第二層,分析新聞事件與內涵,如拍賣得主是誰,而其不願意付款的訴求為何、中國積極追討遺失文物的法理何在、佳士得拍賣會的態度;第三層,探討新聞事件延伸議題,如除圓明園國寶遺失,還有哪些外人盜竊中國文物的故事、其他十二生肖作品流落何方,以及,外國列強盜走文物,但卻意外作出哪些貢獻。此外,並輔以時事評論(中國時報,時論廣場「非關正確」專欄,胡晴舫有關兔鼠首拍賣事件觀察),提供觀點思考。

  互動方式採以投影機秀出網路班板內容,進行開放討論,並以加分方式,鼓勵學生發言。而鄭智仁將讀報教育定位在補充教材,因此並沒有強制學生一定要上網留言或發言,而是有回答的以加分作為嘉獎。然而,學生投入程度似乎高低有別,鄭智仁表示:「不過這要看議題……遇到有興趣的話就會比較積極參與。」

  圖/NIE專欄

  同樣地,也有紙上作業,他每周以5W1H方法規劃學習單,請學生剪貼新聞並作答,最後寫下心得與發現,如「芭比娃娃真人版」新聞,學生觀察到對健康的損害。同時,在教室後方佈告欄設計「NIE專欄」,進行優秀剪貼作品賞析;此外,並在佈告欄貼上台灣與世界地圖,佐以中國時報的國內、國際時事,以及其他類型新聞消息,供學生觀看,連結思考。

  圖/蔣念辰、鍾詔安

  受訪的學生表示,自去年六月實施以中國時報作教材以來,很喜歡讀報教育課程,因為議題很多種,對於大多數小朋友喜歡的漫畫,興趣並不濃厚,「中國時報很有趣啊,很多東西……國語日報是給小朋友看的,他們(國語日報)覺得我們看不懂。」鍾詔安同學說。而印象最深刻的讀報議題與學習到的,鍾詔安認為是「陳雲林事件」,「覺得事情不是一個人說了就算……看事情有很多觀點,要會自己想。」蔣念辰同學補充。對於老師在網路班版上的學習單,同學表示會上google等網站找尋資料,不一定會網路回覆,但是在上課時便可以分享。此外,除了中國時報,學生也會閱讀家中訂閱的一般報紙,並不侷限於何種版面。

  六年級學生有足夠能力進行獨立思考,讀報教育方法因此不同,國語日報多著重在語文、讀寫基本能力,鄭智仁利用中國時報,以新聞事件主題式探討相關議題,除理解時事,帶領學生多元角度觀察事件,由此延伸涵蓋各種類型的知識,培養多元觀點的敏銳性,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註】鄭智仁老師「佳士得拍賣兔、鼠首」教案,可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傳媒與教育電子報」網站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