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媽祖是在西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由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林永興,從湄洲媽祖祖廟奉請到台灣台中縣大甲鎮供奉,因當時移民篤信湄洲媽祖,因此紛紛前來參拜,香火鼎盛。西元1770年(清乾隆卅五年)改建小廟曰「天后宮」。西元1787年(清乾隆五二年)擴建,改稱為「鎮瀾宮」。

  鎮瀾宮天上聖母的遶境進香活動為台灣宗教界的盛事,除了曾遠赴中國大陸湄洲祖廟謁祖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大甲媽祖南下遶境進香活動。此進香活動始於清代,當時每隔十二年前往湄州朝天閣進香,日治之後兩岸交流逐漸斷隔,進香活動即轉往北港朝天宮,當初之所以前往北港進香據說是由於當時時局動亂無法前往湄洲,且北港朝天宮有供奉媽祖之父母(聖父母),因此才就近到北港朝天宮進香。

  因為「回娘家」「謁祖」之說引起爭議,因此鎮瀾宮媽祖遶境目的地由新港奉天宮取代北港朝天宮。在每年元宵節擲筊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之後,信徒在八天七夜中徒步走過台灣中部沿海四縣市(台中、彰化、雲林、嘉義),經過廿一個鄉鎮,八十餘座廟宇,跋涉三百三十公里路。

  繞境活動中的進香陣頭多達十八種,而傳統的八大進香儀式,因舉辦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將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將典禮擴大為十大典禮,分別有擲筊、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安座等,每一項典禮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地點及時間虔誠行禮。

  基於大甲媽祖繞境活動的文化特殊性和規模,「Discovery」頻道即將台灣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之旅和梵諦岡耶誕彌撒與麥加朝聖之行,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慶典。(記者黃嬿整理)
 
備註:
 
註一:所謂進香是指信徒迎請神明前往外地廟宇拜會,是神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聯誼活動。這種宗教活動基本上是信徒自發性的行為,其動機大多是為了還願、贖罪或祈求平安,而藉由進香長途跋涉、勞累身心以答謝神恩、祈福消災或洗滌罪業。

註二:進香陣頭即一般所謂的「香陣」。香陣組織是以信徒為主體,而非由演員所組成,香陣組成的目的在「宗教儀式」,不以表演為目的。香陣屬性是神聖性、宗教性,但在廟會遊行過程中,卻也兼具了藝術性與世俗性。

註三:十八種進香陣頭見「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

延伸閱讀:

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

美美美報導網站

林茂賢《大甲媽祖進香過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