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委託世新大學舉辦媒體素養師資培訓的訓練,我很開心受邀擔任東區與南區的講師,向各級學校的種子老師,分享我的媒體素養的教育法。在兩場演講中,我企圖表達媒體素養教育的教師,在自我定義上有別於傳統的知識提供者,相反的,是懂得利用已經日常生活化的媒體文本內容,去做媒體訊息與再現的思辨與討論。因此,即使教師在教法與教材上已經有所準備,但為了創造與學生的互動,在鼓勵媒體經驗分享與反思的教室現場,充滿即興的討論氛圍!
即興分享的不安
然而這種即興的帶領過程,卻讓人有些不安,這種不安的來源可分為兩種。第一種不安,來自於媒體經驗開放性。像是我曾擔心,看得媒體內容不夠多、不夠普遍,以致對於學生的分享無法回應。但回到教學現場,這種媒體接觸的異質性,反而能促使學生更加投入,只要教師能夠掌握媒體素養對於媒體再現的角色意義、觀念價值與意識型態有足夠的敏感度,掌握媒體素養的精神,那麼這種分享,都能夠增加學生與教師對於媒體與人我關係的反思。
第二種不安,是如何讓參與的學生彼此能夠熱絡起來,促使教師從各種分享的媒體經驗中,加以比較與歸納,透過分享而共構知識。一開始,許多老師以為只需將問題拋出,點同學起來回答,討論氣氛自然就會起來,但反應卻不一定熱烈,就好像是課堂上階段性地上完課程後拋出的問題,誰被老師注意到了誰倒楣,學生寧可當個觀眾、而不願意參與。如何讓學生們大家能夠像彼此開啟專注的眼神,互拋問題、通過討論互相幫助,這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
教學法:讓學生做演員
如何侃侃而談而不是面面相覷,我從戲劇活動中得到靈感。有幾次觀賞兒童戲劇的經驗,它讓我發現,台上演員會打破傳統戲劇活動中所謂的「第四面牆」,讓觀眾感覺到他也是演員,通過演員直接發現觀眾的存在,邀請觀眾上台一起解決一個問題時,觀眾在上台的那一刻轉變成演員,使觀眾同台演出成為可能。因此,我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個媒體素養老師,需要為「討論」創造的是一種「儀式」,而不是問與答而已。於是,每一堂討論課,我們試著做實驗,像是製造任務解決模式,教師扮演情境狀況的說書者、又或是製造問題的挑釁者,促成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形成解決問題的氛圍,組織解決問題的團隊。當然,並不是每次的任務解決與情境都能成功地塑造,但在活動後的經驗分享,成為下一次討論設計的一種參考。
情境營造 學生入戲
舉個例子來說,媒體素養重視反思人與媒體之間的關係,而觀看的經驗是經常我們習焉不察的。因此,在課堂講授時,教師就會以攝影的各種技巧與意義詮釋做為主題,帶學生們了解,媒體在塑造我們觀看經驗的時候,它運用了哪些技巧,像是角度、色彩、距離等等,於是我們產生某種感受,而鏡頭出現的先後順序,也像是文學作品一般,產生不同敘事者的角度,暗示我們要從誰的角度出發來理解整個事件。
在分享與討論時,教師就可以提出一個新聞事件,調查有聽過的同學,而進一步問這些同學是從哪裡得知的消息,於是就知道有些人是從電視新聞、有些人從平面新聞、有些人從BBS、有些人從人際互動。然後,教師就要求這些從相同媒體來源的人為一組,並要求沒有聽過這新聞事件的人,分別去聽她們講這個新聞事件,最後請這群剛剛得知訊息的人說一下這個故事。最後,我們比較這些不同消息來源的同學之間所說故事的異同,進而討論敘事者如何編排這個故事、又如何引領我們的思維去思考一些事情,而這些新聞故事出場的人物、所聞所想所思,就好像導演在掌鏡一樣,控制了某種觀看的角度。既然是反思人與媒體的關係,就不會有一種答案,而是多重的思維呈現。這個例子,其實想要說明的是,我們試圖營造互動的情境、邀請學生入戲,而老師透過與學生的經驗分享,累積帶領的能量。
教師:互動與參與的引領者
對我而言,如何定義教學甚為重要!教學,如果它意味著把知識傳遞下去,它不是件困難的事,只需要安排一個空間、一個教師、一群學生,似乎就已經完成了。但它如果意味去創造一群人的互動,而不是一個人對一群人的傳播,那麼這個任務就不太容易了。不過,我們容易將教學活動當成前者,忽略後者,將教室內區分出一群領域知識空缺的人,透過教學活動使之飽滿,但卻忘了讓它成為有趣的事。回想自己學習的經驗,到底有多少教學活動使我們眼睛為之一亮呢?但從事是教學活動幾年來,我發現無論課程有趣或不有趣,基本上不是內容的問題、也不是方法的問題(要用何種教材與教具),而是一開始,你召喚了多少參與者陪伴你解決問題。
因此,要成為一個成熟的教學者,必須問自己有多少程度,開放自己的問題,請求學生協助解決,讓一群在此陌生的門外漢,七嘴八舌地提供意見,使之有在「門內」的參與感,但是在引領教學時,卻得注意課堂中知識與這群人意見的歸納與綜合,使之產生關聯,作為知識與經驗之間的牽線者。對於媒體素養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一方面要針對課程主題與意義有基礎的了解外,另一方面還得把學生們都當成演員來看待,而自己既非編劇也非導演,而是這群演員中的問題製造者,好讓大家參與到你提供的舞台,上場打造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成功了呢?從參與者是否在課堂上,打開他迷人的雙眼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