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120分鐘

三、結合領域:綜合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綜合五下,第三單元「訪老啟示錄」(各課皆適用)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欣賞並接納他人。
1-3-2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

六、主題:訪獨居 Sentjan與老人感情深厚(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訪獨居 Sentjan與老人感情深厚

更新日期:2009/04/20 17:16 【Saljeljeng/vuluq】原住民電視台

  台東大武鄉一位排灣族的青年林志祥(Setjan),他時常關心部落老人,也付出實際行動。他常常去陪伴獨居老人們聊天、帶東西給他們吃,讓當地的老人家非常感動。他和一位74歲的阿嬤Icuku(以粗古)感情特別好,部落族人甚至開玩笑揶揄,他們倆是姊弟戀啦!

  騎著摩托車,走在難走的石頭路上,Setjan要去看他的好朋友,高齡74歲的獨居老人Icuku vuvu,在小米園碰見來迎接的vuvu,Setjan就載她回家。Setjan一個禮拜的例行工作,就是探訪部落的獨居老人。

  看著已故丈夫的照片,vuvu Iciku不禁流下眼淚,這些是Setjan幫夫妻倆補拍的結婚照。平常vuvu就用報紙把照片包起來,怕看了難過。Setjan與vuvu Icuku的感情相當深厚。更一起在林班工作,Setjan牽著年邁vuvu的手,爬過險峻的山間,兩人也經常聊天互吐心事。

  雖然現在部落許多老人家紛紛凋零,但Setjan說沒有關係,他們都已經住在他的心裡了。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準備一張家中長者(老人)的照片(合照或獨照皆可,電子檔尤佳),及1分鐘的照片故事。提醒學生每人只有1分鐘的時間可以介紹照片裡的故事或該名老人的事蹟及軼事,因此需做好萬全的準備以上台報告。

2、大小不同的便利貼數份

3、活動當天教室內需準備實物投影機或由教師帶領學生事先將照片掃瞄至電腦中以利播放給全班觀看。

4、事先蒐集不同文本所呈現的老人樣態,例如新聞報導中的老人、電影裡的老人、卡通中的老人…等。

◎課堂活動

活動一:【老照片,新故事】

1、利用實物投影機(或電腦)播放學生帶來的長者照片,限學生僅能利用一分鐘的時間介紹該位長者。可包括:他幾歲?他是誰?與自己的關係為何?照片在哪裡拍的?什麼時候拍的?為什麼會拍這張照片?當時旁邊還發生了哪些事?他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可以與大家分享。

備註:限用一分鐘的目的在期望學生能預先練習與準備,學習篩選與選擇所欲表達的訊息。

2、待全班同學介紹完之後,老師總結大家分享的故事,並請同學將回饋意見寫在便利貼上,為了讓大家都獲得回饋意見,每位同學都必須寫給學號的下一號同學,除此之外可以再寫給其他人。寫完後黏貼在班級佈告欄。

活動二:【一想到老人,我就想到】

3、先讓學生玩老人的聯想遊戲,一想到老人,就想到?讓學生透過活動去發現有哪些根深蒂固的印象是一想到老人就會直接聯想到的。

4、再請學生發表與討論老人的定義、老人的特徵、老人的印象你們覺得當一個人出現哪些特徵時,你會覺得他是老人?你跟老人有無哪些互動經驗,讓你覺得老人給你的感覺或印象是什麼?老人真的只有這些印象嗎?請同學提出反證。(不限親身經驗,或是媒體所見)

5、綜合學生的討論,老師先說明老人的定義:

年齡:不同的文化圈對於老年人有著不同的定義。由於生命的周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壯年到老年的分界線往往是很模糊的。有些人認為做了祖父祖母就是進入了老年,有的人認為退休是進入老年的一個標誌。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的定義為60周歲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則認為65歲是分界點(前述定義來自wiki)尚有從外觀的定義,生理機能及心理狀態來界定老人的說法。

6、再與學生討論在既定印象中是不是造成刻板而不自知,輔以老師事先蒐集的媒體文本,讓學生思考媒體中的老人如何被再現。

7、發下「訪獨居 Sentjan與老人感情深厚」的新聞文本給學生,進行討論:

What—新聞在說什麼?有什麼事情被忽略了?
Who—是誰要告訴我們這個訊息?事件裡的主角有誰?
Where—事件發生在什麼地方?
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
Why—為什麼要讓我們知道這個事件?
How—新聞裡的老人及原住民如何被陳述?請同學想像一下獨居老人的生活會有哪些問題?而文本中的年輕人如何付諸行動關懷老人?

活動三:【小手牽大手】

8、在前述活動進行結束後,老師可分享自己的看法,雖然對國小學生的年紀來說邁入老年還相當漫長,但不可以忘記我們每個人有一天都會變老,而老了之後因為生理機能的退化,對於生活會帶來很多的不便,相對的就會比較需要被支援。

9、請學生5人一組,共同完成「小手牽大手」計畫,計畫內容包括:

目標是誰:以一位老人為目標,可以是自己的老人親戚,也可能是鄰居老人,或社區中常見而不認識的老人,或是公園裡運動的老人。為
他做什麼:請同學設想一個主題,可以和老人一起進行,例如說一個故事、演一齣戲給老人聽、教老人使用科技(手機、電腦或相機)的簡單功能、教老人玩撲克牌、帶老人逛街、教老人跳舞、教老人安全過馬路、教老人住家安全…等。

備註:目標對象確定後,小組學生需進行個別調查,了解該位老人的需求及各方面狀態的評估,例如行動不便的老人,可能不適合劇烈的活動。

如何記錄:如何把過程記錄下來,錄音、筆記、拍照、攝影皆可。

10、舉辦成果發表會,讓同學彼此觀摩每一組主動與老人互動的經驗。藉此過程讓學生更了解一名老人的生活與狀態,以及體諒他們可能有哪些不便之處,像是為什麼我們覺得簡單的事可能對他們來說是困難的。並在生活中思考可以為老人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