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世界地球日於1970年代在美國發起之後,隨著環境議題逐漸獲得重視,至今影響力遍及世界超過180個國家。近年來隨著地球暖化問題受到國際關注,國際環保組織將2009年與2010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定為「綠色世代」(The Green Generation),媲美二次大戰後的「最偉大的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期許人類以行動與智慧解決當前地球所面對最嚴峻的挑戰。
根據美國環境新聞服務網的報導,美國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於華盛頓特區舉行大型音樂節,共有十個城市響應這樣的活動,紛紛在當地舉行為期一週的音樂慶典和志工服務,推廣再生能源、環保工作和新綠色經濟的概念。2010年第40屆世界地球日活動將在紐約時報廣場舉行。
美國地球日網絡主席羅潔斯(Kathleen Rogers)表示:「我們希望促使國會重視氣候變遷,對健康、經濟和社會的衝擊,並討論我們所提出的氣候變遷相關立法管制配套方案。」美國藉由地球日凝聚社會力量,促使政府重視環境保護議題,在政策擬定與法案修訂上,能傾向以環境與氣候變遷問題為首要考量。
媒體是民眾獲得環境知識與建立環境意識的重要管道。然而,我國新聞媒體反應在世界地球日的新聞報導,僅圍繞在地方政府的環保活動以及企業商品促銷上,刊登的版面大多為地方版及消費生活版。真正重要的議題,如全球領袖針對世界地球日做出甚麼聲明,或是各地區環保組織的訴求等付之闕如。這些多少反映出記者在收集新聞題材時缺乏國際性視野,報導層次稍嫌不足。若民眾無法從新聞中了解世界地球日的意義與重要性,將無助於提升民眾的環境意識,更遑論凝聚對政府施加壓力的能量了。
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刻不容緩,每年好幾場國際性的氣候會議,總結的重要協議都對台灣經濟發展與實際的生活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世界趨勢,媒體這時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要響應綠色世代對再生能源、環保工作和新綠色經濟的呼籲,記者須了解國際環境議題的內涵,並且學習更新科學新聞報導的方式,為台灣與地球環境做出更大貢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