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楚戈窮二十五載精力、毅力,以帶恙之身,77歲高齡寫成《龍史》一書面世,指出漁獵時期「它」就是龍,畜牧時代稱「巳(ㄙˋ)」為龍,而到了農業時期,則依農的發音,而衍聲、形塑為「龍」這一觀念性和象徵性的動物。皇皇鉅著,捧讀之下,文既令人不忍釋手,而圖則更精美細緻翔盡。

  龍鳳龜麟在我國傳統文化裡,被尊為四靈,而龍居其首(「鱗蟲之精者曰龍」,《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舊說龍能與雲雨,利萬物,故尊為神龍,並以之喻為君王(龍為天子)。但從字型字源去看,在甲骨文裡它活像是一條經常咬人腳趾的爬蟲,有災禍的意思(甲骨文有「疾齒,惟父乙它」字樣)。到了金文從形狀特殊的頭形來看,它就是一條長長的蛇了,此時,則有容器稱作它〔有「白正父乍(作)旅它」句〕,也把它作形容詞(「它它受茲永命」、「它它熙熙」);而由小篆至楷書,由于書寫關係,又衍生出「也」和「乜」這兩個字。巳字在甲骨文裡像極襁褓小兒之形,作干支,有祭祀之義(甲骨文:「我其巳賓乍,帝降若」);到了金文及小篆階段,開始「定型」為巳。故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彰,故巳為它,象形。」不過在金文裡,巳還是作干支之用,沿用甲骨文祭祀之義(如「古喪以巳」),並且帶有終止之意(如「佑受毋巳」、「沫壽毋巳」和「毋疾毋巳」。)它、巳無疑是一條長長的大爬蟲。

  銅銘有「獲龍(獲飛龍?)」,《左傳》也有「龍見于淵」的記載,在甲骨文中,龍形狀與抽象、漫畫化了的楊子鰐十分相似,所以,許慎說它是鱗蟲之長(ㄓㄤˇ),能幽能明,能細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往後,在我文化中,一切對龍想像和附麗,大概本此。例如:《呂氏春秋‧召南》:「以龍致雨(龍,水物);《楚辭‧屈原‧離騷》:「麾蛟龍使梁津兮,召西皇使涉予」(小曰蛟,大曰龍);《楚辭‧屈原‧天問》:「馬有糾龍,負熊以游?」(有角曰龍,無角曰虯)。有研究者指出,龍最早形象,似是見于六千多年前,河南濮陽西水坡墓葬的「具龍圖」。龍,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它最特別的地方是龍字之頭(立,辛字省)象頂毛,接著下邊的「月」,象張開的口(許慎注為肉);到了小篆,它的身體部分,則已由簡單變為複雜,字之右半邊加上飾紋,以喻其有飛天之能,不過,飾紋之「彡(三)」,很象是鱗或鰭。無論哪一種字體,龍都是一個造型極之漂亮之字,真是所謂的龍飛鳳舞!

  甲骨文中已有龍獸(「其乍龍于凡田,又雨」),也作人和地名(「王勿惟龍方伐」,「龍亡其雨」,「令插以眾代龍」),而金文則有蹻若游龍之讚譽(「喬喬其龍」)。

  農字在甲骨文和金文裡,都象晨曦時分在林間田野,以「辰」這種農具耕作故大陸簡體字將農字復古作「辳」(甲骨文有「其弗農」、「農亦楚廩」之句;金文則有「農臣光王」、「農嗇」等語詞);而甲骨文的農字,尚附帶有「晨早時光」之指意。

  至于「曲加辰」所合成之農字,曲在金文和小篆裡,是曲角形之受物器,狀如畚箕之屬;而在民間,養蠶用的平面形團簸,就叫曲,亦即蠶箔。雖然受甲骨和竹簡寬度所限而豎寫,但辰字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是蛤蚌一類軟體動物外伸的軟體,所以加虫便成蜃。遠古之世,蚌殼就是農具。辰在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表示時的干支(甲骨文:「其五牢又辰」,金文:「唯王正月辰才甲午」)。

  至于在十二生肖中,為何術家以辰配龍呢?據宋人郎瑛所說,「辰表示陽氣升起而動作,其盛以龍配之,故辰為龍。」而清劉獻廷的《廣陽雜記》則說,「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儘管十二生肖之配屬和排序,自古即有很多不同說法,但華夏以農立國,農之一字充滿現實生活描寫(養蠶漁殖),將它浪漫化(跨鳳成龍),農力自豪,又有甚麼不好?不過,可惜的是,除了文化龍之外,在封建時代,它被政治利用了,遂與百姓分道而行,一度變成了政治龍、天子龍—-統治者要食邑,便不但要統治善良的農民,還要他們崇拜龍為天子;龍—-于是被階級化,成為王室專屬表徵。因為既然要強調帝權天授,最有力的說法,當然莫如把龍神祕化,信仰化,並將自己說成是龍的裔親,以異象來支持統治者君權神授的權力合法性,這些節骨眼,連筆秉春秋的太史公,亦不得不書上一筆。劉邦自謂赤帝之精,是感赤龍而生的,司馬遷就說漢高祖劉邦的母親「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邦父)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所到之處,頭上常出現雲氣。在封建皇權淫威之下,充滿求真精神(「浮阮湘,窺九疑」),但因為為李陵仗義執言,就慘受腐刑的司馬遷,豈能「筆隨己意」。

  雖然粵諺有謂「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用譏帝王之望之不似人君,但龍的矜貴「血統」,既然成了天璜貴胄專利,一般百姓自難妄想「系出名裔」,只有廣東省一帶,相傳是秦漢時黎族的蜑戶(水上人家),「有幸」被稱為龍戶(韓愈〈送鄭尚書赴南海詩〉:「衙時龍戶集,上日馬人來」)。不過,想想「雲從龍(起)、風從虎(生)」之類龍吟虎嘯、龍飛鳳舞民俗想象,但凡中國人總會有些「雲屯大野起龍吟」般豪氣,浸淫在伏龍、臥龍、亢龍、飛龍和神龍的文化龍美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