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技藝的流傳一句話:「學無先後(專攻),達者為師」,二月下旬,報載中央研究院一位水電技工,把自己無師自通、研習而得的「少林寺十八路羅漢功」,傳授給中央研究院各同寅,默默耕耘,成為大家氣功師傅,造福同胞健康,令人心生敬佩。
根據中華武術發展史相關的記載,南北朝時印度高僧菩提達摩(bodhi dharma),在梁武帝時,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開創禪宗。因為見僧人誦經做早課時,經常打瞌睡精神不濟,因而傳授給寺僧十八式模仿各個羅漢形態、動作,類似瑜珈之「體操術」,名之為羅漢十八手。武術史研究者認為,此是少林寺第一套完整的拳套,但因為是以練氣為主,等于是外家工夫之內功,練習的人,非得有耐心不成;又因為盛傳達摩曾將《洗髓經》和《易筋經》這兩本鎮寺之寶,留下給寺僧練習;其後《洗髓經》為二祖慧可所得,《易筋經》則歸六祖慧能,遂成練武者注目焦點,羅漢拳則被誤認為只是比較普通的拳法修練。其實《洗髓經》從來只得其名,《易筋經》雖現江湖,但真假難辨(相傳宋岳家軍名將牛皋曾得此書),只有羅漢拳是實實在在的在修練精、氣、神好功夫。羅漢拳其後外傳俗家子弟,近代則有精此拳套師傅,繡像成書出版。
滿清之世,道士被封為國師,而在少林僧圖謀反清復明的繪聲繪影傳聞下,僧、道關係似乎不太和諧(坊間小說《萬年青》,即以此為藍本,描述少林子弟與武當、峨眉門徒恩怨)。僧人既然外傳羅漢拳,道家(派)當然也大大方方地傳出本門之祕,那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演員成龍賴以成名的—-醉拳。
醉拳,原名醉八仙,是道派一套高級的拳套,它是利用模仿八仙醉態,來練習腰、馬步(腳)之力和跳躍動作。醉拳動作生動,但練習時並不醉酒,並非「一分酒一分力」,只是為了生動活潑起見。練習時,都在裝醉。為了不讓人誤會以為是個瘋子在手舞足蹈,傳統師傅在示範醉拳時,會先在豎起的八、九尺白布上,大書一個蘇體草書醉字(蘇東坡曾醉寫草書「醉眠」兩字),通常都寫得龍飛鳳舞,鐵畫銀鈎。
文、武合一,寓體能訓練于娛樂,是中華武術的一個特色。傳統上的舞獅、舞龍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舞獅、舞龍除了增加節日氣氛,年輕人玩得起勁之外,最重要的是,各種動作都與拳術身手步法相關,練習久了,不但獅藝精湛,而身手馬步的勁力,就自然練就,更不說獅分南北類型,南獅曰醒獅,以威猛取勝;北獅(其實是麒麟)則以活潑見長—-這樣的文化浸淫和傳承了!嚴格的說,羅漢拳和醉拳,都不是搏擊功夫的招式,但是,若能視作一項運動而經常練習,信可以強身養生。